新华财经上海11月8日电(记者杜康)可用于狭小空间,更好适配基层及县域医疗机构的急诊检验设备;创新吸入给药途径,能够显著降低口服药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的吸入粉雾剂;无创置于体内用于减少食物摄入的球囊……记者在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看到诸多创新企业带来的“黑科技”。
作为“创新竞技场”,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已经连续设置5年,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试验场和孵化器,助力国内需求和境外优质资源对接,促进国内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
传统经皮穿刺面临穿不准、时间长、易导致并发症等问题。通过医工融合创新,惟德精准携经皮介入智能手术机器人亮相医疗创新孵化专区。据悉,与CT影像系统联合使用后,手术机器人可以智能规划穿刺路径,实现多模态数据的实时配准融合,帮助高精度导航定位,从而提高手术精准性与手术效率。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惟德精准创始人兼CEO谢卫国介绍,公司产品是海外前沿技术与中国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创始团队多是“海归”。“通过参加进博会,我们希望与市场更贴近,与更多国内临床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此外,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跨国企业建立合作,成为他们的生态企业。”据悉,惟德精准目前已经是碧迪医疗的生态企业之一。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多家参展企业均提到,“从中国市场需求出发,反向驱动全球技术再设计”的趋势正在加速成形,中国医疗创新土壤,正在成为让更多医疗技术从“概念验证”走向“真实应用”的策源地与放大器。
快奥森多今年带来一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专门适配解决县域门急诊检验实验室空间狭小、人员缺乏、患者分散、成本敏感等问题。
“我们看到,大量的检测仪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通量越来越大,体积也越来越大。对于县域医院来说,尤其是急诊,对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测同样是高需求,但场地条件往往受限。”快奥森多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陈凯介绍,展出产品的创新正是源自于对中国临床试验用户习惯、场景条件和现实痛点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陈凯介绍,中国在体外诊断领域过去基本都是进口产品,随着中国本土创新的加快,公司正在更多将全球创新技术在中国做进一步的转化和研发。前不久,快奥森多在中国设立了除美国和英国之外的全球第三个研发中心,今年进博会展出的产品,正是本土创新的成果之一。
“这两年来,我看到了很多‘海归’在国内创业,利用海外研究成果来解决中国的临床问题。”医疗器械创新始于临床,谢卫国提到,中国不断加强产业、医院、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让创新动能不断培育。“我们将一些早期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实践让产品真正落地。可以说,这些创新成果即使在全球视野中进行比较,也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我们并非跟跑,已经并跑甚至领跑。”
记者了解到,作为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创新·中国落地”高潜力项目评选与支持机制已逐步显现平台效应。今年共有数十款来自欧美等十余个国家的优秀医疗产品通过筛选机制进入专区展示环节,涵盖数字影像、呼吸慢病管理、血液透析、女性健康、眼科治疗等多个方向,代表了当下全球前沿医疗科技在不同病种与应用场景下的落地趋势。
同样作为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第二届万疆国际医疗创新论坛在上海启幕。立足进博会这一开放合作的世界舞台,万疆论坛正成为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交流高地与落地加速平台。
万疆创新(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金路表示,论坛以及医疗创新孵化专区的设立,旨在回应未被满足的全球健康需求,通过构建平台机制,推动全球医疗技术以更高效路径、更紧密合作在中国转化落地。
金路表示,中国医疗市场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进阶。在这一背景下,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与万疆论坛不断升级平台功能定位,不仅为海外企业提供进入中国的通道,也为本土机构带来链接全球的能力。“连接器”“加速器”双轮驱动,平台正逐步成为创新要素在中国融合生长的策源地、加速器与策动点。进博会医疗创新孵化专区所构建的“筛选—路演—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了项目与市场的匹配效率,增强了项目从展示到转化的可行性。
“未来,医疗创新孵化专区将持续依托进博会平台优势,深化国际合作机制,完善中国场景联通路径,推动更多全球高潜力医疗项目实现首发、首秀、首用、首转化。在开放合作中链接全球智慧,在协同共创中构建健康未来。”金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