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一张蓝图到一座新城,时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际,雄安新区的发展已步入了主体结构拔地而起、核心功能加速形成的“立柱架梁”关键期。此刻的雄安,不再仅仅是未来的一个宏大叙事,而是由一个个落地的央企总部、一个个生根的高新产业集群、一片片葱郁的“千年秀林”所构成的坚实当下。
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雄安一线,从多个维度开展走访调查。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且充满动能的雄安。
随着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等央企总部正式迁驻,北京协和医院雄安院区破土动工,以及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承载着“千年大计”使命的雄安新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一张宏伟蓝图变为一座拔节生长的实体新城。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雄安新区的工作重心已从大规模建设,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加速步入夯基固本、立柱架梁的关键期。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数年建设,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已卓有成效。
产业方面,200余家高新企业落地生根;生态方面,“千年秀林”葱郁成片,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稳定在Ⅲ类;疏解方面,央企、高校、医院的标志性项目全面推进。一座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华北平原上拔地而起。
现代化新城拔节生长
“千年大计”任重道远,要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但雄安新区建设不能等也不能拖。“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早已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此后,雄安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保持“千年大计”的定力,鼓足“只争朝夕”的干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产业兴旺、要素集聚、生态宜居,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雏形已现。
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悉,雄安新区正在大力发展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能源、数字科技、金融科技三大优势产业,目前六大产业已有200余家企业落地雄安。
三大主导产业中,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被定为雄安新区基础性、根本性产业。目前,雄安新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供应链、产业链、大规模应用、标准制定和配套服务“四大体系”已全面形成。同时,围绕供应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已汇聚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2家。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锚定“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核心目标,近年来雄安新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新区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加快聚集创新要素,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已正式启动运行,目前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新区级科研课题22项。”雄安科学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雄安科学园已累计建成、运营及待运营科创载体约74万平方米,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试加速、人才实训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空间体系。其中,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已正式开园,集聚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人民之城孕穗结果
与雄安新区建设这一“千年大计”相呼应,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曾提出另一项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始就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
雄安新区开启大规模建设前,就已深刻领悟并践行了生态优先理念,以“先植绿、后建城”理念推进新区建设。2017年秋季,雄安新区启动了“千年秀林”工程,万顷绿树先于城市建筑拔地而起。目前,新区已累计造林48.1万亩,绿化面积7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
“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清淤和修复工作同样取得显著进展。目前,白洋淀生态清淤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白洋淀湿地主要过流通道基本打通,水质连续四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
水质优化,白洋淀生物多样性得以进一步提高,临湖观望,已可见水天一色、鱼跃鸢飞的生态美景。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6种;鱼类已恢复至50种,较2020年增加4种。
生态改善的同时,雄安新区也在通过切实举措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从现代化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到“妙不可言”生态宜居场景建设;从产业升级提供用工需求,到“社区食堂”“送医上门”等各类助老服务创新,雄安新区在稳步推进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建设中下足了“绣花”功夫。
据悉,雄安新区通过有力有序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已累计提供用工需求40万余个,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前已有75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19个青年夜校、78家养老机构投入运营。
此外,雄安新区还在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雄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容城国家数字农业区域(京津冀)创新分中心“一园一区一中心”建设,扎实开展“三清一绿”行动,“十四五”时期共创建和美乡村55个。
协调发展示范城市夯基固本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坚持把协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发挥对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雄安新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基本呈现加速推进态势。从2021年首家央企中国星网落户,到如今多家央企入驻、高校与医院全面大规模建设,背后是雄安新区坚持一切工作服务疏解、配套疏解、支撑疏解的决心。
今年10月9日,中国华能总部、中国中化总部正式迁驻雄安新区。其他央企方面,中国星网总部及4家所属企业于2024年10月入驻雄安办公,目前稳定运营;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4家央企已完成选址供地,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方案设计;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目前已封顶。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一期建设项目已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提升雄安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市场化疏解也取得积极进展。目前,雄安新区电信、移动、联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2024年以来,雄安新区新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72家,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已超400家。
高质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同时,雄安新区在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
围绕“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这一目标,雄安新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地下”“地上”“云上”三座“城”共同建设,为未来之城夯基固本。
其中,“地下”一座城主要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云上”一座城则指“数字孪生城市”,是虚拟的数字城市。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近21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588万平方米,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新区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在以一流标准加快配置;集中疏解承接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基本形成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