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IPEM Asia、国联集团主办的“2025IPEM私募投资及产业大会”在无锡落下帷幕。会议期间,IPEM中国联合创始人、CEO李娜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她表示,随着中国优质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快速崛起,国际私募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凭借技术实力、供应链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优异表现,正成为全球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在这一背景下,搭建连接中外资本的专业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而IPEM Asia正致力于成为这样的“黄金桥梁”。
精准对接全球资源
IPEM起源于法国戛纳,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私募资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对接平台之一。其欧洲年会每年吸引超6000位国际机构高管参与。李娜表示,IPEM是一个融合“数字化平台+线下盛会”的生态型社区,通过精准匹配和高效场景设计,帮助客户在短时间内实现深度合作。
随着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IPEM于近年推出亚洲板块IPEM Asia。李娜说,中国与欧洲、中东等地区的资本与产业合作已进入“2.0时代”。“过去,外资进入中国更多是看中市场和成本优势。如今,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研发效率和供应链韧性正成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核心因素。”她举例称,近期多家中国创新药企与国际巨头屡屡携手,反映出海外市场对中国科技实力的重视。
IPEM Asia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混血基因”——既延续了IPEM在欧洲积累的全球金融机构资源与专业化服务能力,又深度融合对中国市场生态的洞察。平台通过“一对一会谈系统”、行业主题闭门会议、高端社交活动等设计,打破传统会议“听得多、谈得少”的局限,实现“精准预热、直接落地”。李娜透露,曾有上海VC合伙人通过IPEM系统,在两天内集中见到了需赴欧两周才能拜访的LP团队,“这种效率是跨境合作中最稀缺的因素”。
出海不是“单打独斗”
尽管中国企业出海需求旺盛,但实践中的挑战不容忽视。李娜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家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选择非本地主流服务机构处理欧洲业务合同,最终因条款漏洞导致了违约赔偿。“这类问题并不少见,”她分析,“不少中国企业缺乏对当地法律、财务及商业习惯的认知,而不少海外机构也因不熟悉中国市场而难以建立信任。”
当前,许多关于出海的探讨仍以中方视角为主,分享端集中在政府、企业和服务机构,缺乏海外主体的深度参与。李娜认为,真正有效的跨境合作需要双向赋能:“中国企业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本地化的产业伙伴、政策资源及风险共担机制;而外资机构也亟需可信的锚点,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市场的独特逻辑。”
IPEM Asia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社区筛选+场景赋能”实现精准对接。平台对参会机构设置付费门槛,确保参与者均具备明确合作意向;同时通过酒会、晚宴等轻松场景,促进自然交流。“我们希望这里没有压力,只有轻松对话的氛围。”李娜表示。
谈及未来的规划,李娜表示,IPEM Asia将对项目端的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持续优化。她表示,GP(普通合伙人)是连接资本与产业的重要节点:“中外GP在理念和方法论上具有共通性,能更高效地推动被投企业间的合作。我们将通过人工智能匹配系统,深入挖掘双方在科技、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结构性布局窗口已至
为何IPEM Asia特别强调“GP-LP-产业”三方融合的模式?李娜解释,在欧美成熟市场,LP(有限合伙人)与GP的合作基于长期信任和稳定的退出环境;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合作关系往往需从具体项目切入,逐步升级至资本层面。“地方政府需要招商引资,产业方需要资金与渠道,资本方需要认知锚点——三者缺一不可。”
“比如,一家中国电池企业若计划开拓德国市场,在IPEM Asia平台上可在一天内完成多维度对接。上午与法国电力背景的LP探讨投资意向,中午约谈曾投资德国汽车供应商的GP,下午接触有意收购中国工厂的瑞典家族办公室。”李娜举例称,“这种一站式服务极大降低了跨文化合作的试错成本,尤其是在一些前沿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早一步对接可能意味着决定性的先发优势。”
她进一步表示,当前正是亚洲私募行业的结构性机会窗口。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加速出海,欧洲资本追求更高回报,中东资金也将目光投向东方。然而,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IPEM Asia要成为双方的‘战略罗盘’,既帮助中国资本对接海外优质项目,也为国际机构提供本土化落地方案。”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