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以孝爱文化而闻名。
“十四五”时期,孝感市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大关,位居湖北省第5位、武汉都市圈第2位,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今年力争达到3500亿元左右。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主体。孝感市科学技术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孝感市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1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近7倍;入库高新技术企业1086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8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4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49.6亿元,增长率达77%。
“十四五”期间,孝感市如何推动城市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在《建议》引领下,孝感市将如何以完善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赴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新区、汉川市和云梦县等地实地采访调研,试图揭开背后隐藏的科创“密码”。
老纺企变身专精特新“小巨人”
位于孝感市汉川市马口镇的际华三五零九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际华三五零九”)在当地素有制线、纺织行业“黄埔军校”之称,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孝感市深度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一个缩影。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公司在技术上不断升级换代,目前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在现代化纺织车间,际华三五零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际华三五零九近年来先后从日本、美国、比利时和德国引进了最先进的特宽幅喷气织机、浆纱机、自动穿筘机、气流纺纱机等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这是公司投入5400万元从德国引进的9台A9高速高产全自动气流纺纱机。”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纺纱已实现智能化生产,整个车间9条生产线每班仅需3名工人。
作为传统纺织行业的一员,如何不断保持企业发展活力?际华三五零九给出的答案是“科技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际华三五零九是湖北省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汉川市纺织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是湖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4年,际华三五零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湖北省应急救援防护纺织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复评以及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当年实现工业产值4.82亿元,完成税收约400万元。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孝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十四五”以来,孝感市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接续实施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滚动实施技改项目1729个,其中亿元以上447个,撬动技改投资1000亿元以上。
同时,孝感市聚焦汽车、电子、食品、纺织、纸(卫)塑包装等行业,以点带面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培育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73家;深入实施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175家企业纳入首批改造试点。
高新技术企业“串珠成链”
在孝感市,推动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让新质生产力焕发出澎湃新动能,孝感高新区是主战场和主阵地。
记者在孝感国家高新区展示中心了解到,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孝感高新区已形成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军民融合、传感器两大优势领域,前瞻布局光子、算力两大未来赛道,初步形成了“2+2+2”产业体系。
在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12台3D科学计算机有序排列,承担着来自多个行业的重大计算任务,自2023年投入运营以来,算力订单已超过1亿元。
据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单台整机的算力是传统超算中心的100倍以上,而能耗仅为其1/150,有效破解了“算不起、算不了、算不完”的算力行业难题。
同时,计算机采用100%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一体方案,核心芯片、整机及工业软件均实现国产化突破,是孝感市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典型成果。
孝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将作为孝感市的“金字招牌”,助力孝感市建成“全球科算之都”,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和各产业新质生产力快速蓬勃发展。
作为华工科技(000988.SZ)全资子公司,华工高理是扎根孝感高新区、在全球传感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形冠军”,NTC温度传感器和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公司PTC加热涵盖传统的350伏平台到800伏平台,甚至到1000伏平台,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迭代。相对于传统产品,目前,公司产品功率密度已提升了30%,整个体积降低了10%。”华工高理PTC热管理事业部技术部总监王玮告诉记者,对于整车来说,充电的速度可以从以前的45分钟缩短到15分钟左右。
孝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通过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孝感市正呈现出产业体系实现集群突破、产业链群聚势赋能的良好态势。其中,“光、器、板、材、端”等光电子信息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算力、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种子育新株”,正全力打造“中国航天科创城”“中国知谷”和“中部超算城”。
科技赋能文旅消费新场景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近年来,全国文化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记者从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五年来,孝感市以“跨界融合、业态创新”为抓手,坚持“旅游+百业”“百业+旅游”,打造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消费新场景,推动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孝感市共接待游客289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2%和27.77%。
大型沉浸式夜游体验项目“槐荫船说”便是孝感市响应激活夜间经济号召,推动“旅游+百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作。
据了解,该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故事为魂,运用5D全息投影、智能水幕等前沿科技打造。游客坐在游船上穿行于4.5公里的河岸间,通过轻舟载客、景随船移、星空水幕等构筑立体剧场,沉浸式感受七仙女与董永倾心邂逅、因孝生爱的仙凡恋歌。
“槐荫船说”在激活传统文化IP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周边消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介绍,项目年接待游客预计达10万人次,综合营收有望超1.1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加持。
“未来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大秦帝国的‘喜’。”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二楼的简牍专题展厅,睡虎地墓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通过VR、全息投影等方式可穿越千年与游客互动。
据介绍,云梦县博物馆在经过展陈升级和技术改造后,于今年8月1日全新开放,展厅运用3D塑像、动画和互动设备多媒体技术,增强观众互动体验,并引入沉浸式XR内容和智能语音导览系统,让观众可以通过VR“穿越”体验历史,大幅提升了参与感。
在探索文旅消费新场景方面,云梦县博物馆打造的全国首个沉浸式楚秦文化体验综合体“云梦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已开业,建设有“云中锦书”“云中有物”“坐看云起·清欢如梦”“楚香”等七大主题场馆,集文化体验、消费、研学于一体,推动楚秦文化从展柜走向市民生活。
在距离云梦县博物馆不远处的祥云湾文旅度假区(以下简称“祥云湾”),同样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和钢筋水泥建设的仿古街区不同,祥云湾内227栋古民居错落分布,项目团队历时5年,从各地筛选并抢救性保护数百栋濒危古建筑,涵盖亭台、楼阁、宫殿、花厅、寺院等多元化类型。
让古建文化真正“活”起来,文旅消费才能“火”起来。据介绍,祥云湾创新采用“古建+文化+科技”融合模式,以文化为魂构建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具体来看,度假区依托古建群,运用雾森系统、全息投影、灯光矩阵等技术,打造“光影+古韵”的夜游幻境体验,形成了众多打卡点,有效带动了街区内的餐饮、文创等消费。
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孝感市将紧盯市场需求、旅游方式、旅游投资、新兴技术的变化,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孝爱之城甜蜜之地”文旅品牌,坚定不移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