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秋潮,激荡着全球合作的共鸣;国家会展中心的展馆,承载着开放共赢的期许。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如约而至,15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齐聚盛会,4108家境外企业携“智”而来,461项“三新”成果集中亮相,290家世界500强与行业龙头共赴东方之约……这组持续刷新的纪录,不仅是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任票”,更以生动实践印证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定力,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为“十五五”时期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注入强劲信心。
10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强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是唯一举办国家级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向全世界开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空间大、成长预期好。中方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各方在开放联通中相互成就。”
八载春秋,进博会从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成长为中国观察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金色窗口”。当全球经济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确定性稀缺”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焦虑,中国如期办展、规模再扩、成色更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清晰信号: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坚持的战略定力;合作不是口号,而是惠及全球的务实实践。这种定力与实践,正是动荡世界最可贵的“稳定器”。
进博会的价值,在于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蓝图转化为企业可感可及的发展红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议》专章部署“自主开放”“贸易创新”“双向投资”,这些部署从纸面上的规划,化作施耐德电气空气断路器从首展到出口仅需半年的高效,化作新西兰羊驼家纺借“绿色通道”走进中国家庭的顺畅。外资企业的共识清晰而坚定:中国不仅是潜力巨大的市场,更是滋养创新的生态沃土。这种“政策—市场—创新”的良性循环,打破了“开放即单向给予”的误区,彰显出中国开放“双向成就”的独特魅力。
进博会的深度,在于以制度型开放筑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根基。《建议》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而进博会正是这一任务的“实践田”与“试验台”:“绿色通道”让海外展品快速备案,跨境电商综试区助力展品“秒变”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为海外品牌保驾护航。阿富汗商人阿里从带着20张地毯初登进博舞台,到如今单月销售3吨松子;前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中国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这些故事与数据的背后,既是“准入又准营”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又是双向投资空间的不断拓展,更是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步伐。
进博会的温度,在于以普惠包容彰显大国担当。中国的开放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所有追求发展的国家共享的“机遇盛宴”。《建议》强调“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专区”,为37个国家展商提供免费展位与税收优惠,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里,49个“一带一路”国家馆、5000余款进博同款商品走进中国22个省份。从给予建交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到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中国始终秉持“大小兼顾、强弱共济”的包容理念,让开放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渴望发展的角落。这种担当,不仅是对全球发展倡议的生动践行,更让“十五五”时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色愈发鲜明。
站在“十五五”规划推进的关键节点,进博会的意义早已超越展会本身。它是全球创新的“首秀场”,瑞典医科达从首展放疗设备到实现本土化生产,美国陶氏多项技术落地转化,见证“从引进到输出”的蜕变;它是经贸合作的“连接器”,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居首,赛诺菲布局世界级供应网络,彰显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它更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将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动能激活发展,以包容胸怀促进共赢。
风又吹过黄浦江,新的展品仍在亮相,新的合作仍在签约。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中国的开放是最大的确定;与中国的联通,就是与未来机遇同行。随着《建议》中的开放部署深入推进,进博会必将成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更具活力创新的“引擎”、更加包容共赢的“纽带”,推动中国与世界在开放联通中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