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分提出,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什么是“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什么意义?对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有何作用?围绕前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推动脑机接口等智能设备集成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铭慎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解释,通常可以将场景理解为“应用场地”。它的存在形式很多,可以是一项业务(比如各地大力推行的“办成一件事”),一个平台(比如各地在建的数字大脑等城市治理平台),一个园区(比如国家正在推进的“零碳园区”),一个应用(比如老百姓就医的在线挂号程序)。“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上就是无数个场景构成的,每一个场景都有大量潜在需求,都有科技应用空间。”
由于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必须经过真实场景的反复验证,场景还能克服“闭门造车”带来的缺陷,并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从这个意义上看,场景又不仅仅是“应用场地”,而是技术商业化的“催化剂”,是新产品走向市场的“试金石”,是新模式新业态落地生根的“演练场”。
因此,场景培育和开放是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完整闭环的关键环节,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近年来,我国也发布过加强场景开放创新的政策,如科技部等多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场景正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型政策工具。比如上述《意见》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脑机接口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医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集成应用,创新健康咨询、问诊指引、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用药审核等医疗应用场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琛伟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场景承担着创新成果验证的功能。通过场景化实践,能够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产业化应用成效。同时全面检验配套设施、商业模式与制度政策的协同适配效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转化与规模化商业应用提供直接支撑。可以说,场景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防范以场景为名分割市场的行为
《意见》聚焦打造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出一批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应用场景、丰富民生领域应用场景等5方面,提出22类场景培育和开放重点领域。
张铭慎告诉记者,《意见》有“新”“大”“公”“实”四大亮点。“新”就是突出场景新、技术新、融合方式新。《意见》涵盖了目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绝大多数领域,而且在一个场景中涉及多个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突出了系统推进、融合发展。
张铭慎进一步解释,“大”就是强调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现在我国有很多场景规模比较小、范围不够大、应用还不深,但《意见》突出强调形成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大”的背后是系统集成、体系推进,是需求的规模化实现,在供需两侧和制度完善上都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场景不能只有业务、平台、园区、应用,必须在市场准入和要素配置方面有相关的制度设计与政策配套。
“公”就是强调场景资源要加大开放、公平配置。这也与前一个特点“大”紧密相关,场景很小的情况下,开放与公平问题没那么突出,一旦“大”了,必须强调开放与公平。《意见》提出,不得在地域、业绩、规模、企业性质等方面违规设置限制条件。防范以场景为名分割市场的行为。体现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场景担当”。
“实”就是突出有衔接、有配套、有项目等实实在在的抓手。《建议》明确提及“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体现了《意见》落实与中长期规划的充分衔接。《意见》也强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为《意见》的扎实落地提供了明确的配套和项目抓手。
专家:建议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场景培育和开放?张铭慎认为,一是分领域、按项目抓好落实。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切切实实推动一批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让大家看到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实效,看到优供给、强需求、促改革的决心。
二是在重大任务推进上抓好落实。推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落实强化示范引领要求,加快提出更明确、可执行的办法,围绕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总结经验、宣传推广。
三是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引导各地将协同推进纳入有关方案与专项规划,大胆创新探索协同推进的新路径。适时对协同推进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梳理地方协同推进的典型经验做法,必要时以试点方式纵深推进准入、场景与要素的协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