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武汉报道

(图说:14项绿色低碳科技成果签约落地武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摄)

(图说: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助力美丽武汉建设,服务生态宜居的智慧城市发展)
在武汉,绿色低碳转型正从宏观战略具象为市民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变革。
近日,在武汉中碳登大厦举办的2025年“武创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暨武汉都市圈交流活动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14项绿色低碳科技项目在会上集中签约落地,覆盖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领域,既有武汉本地的创新技术,也有黄石、鄂州等“都市圈”城市的应用场景,标志着武汉都市圈在“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的协同模式上迈出实质性一步。
燃煤烟气能被转化为氧气和石墨烯等材料,厨余垃圾能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来发电,吃完玉米剩下的玉米芯、田里废弃的秸秆能作为生物燃料乙醇。诸如此类的14项绿色低碳科技项目正加速推动武汉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转变。
“武汉市要从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活动上,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一方面,武钢等工业企业正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与深度治理,另一方面,碳普惠平台让市民的公交出行、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等低碳行为可量化、可交易。
从生产到生活的绿色变革
在活动现场,武汉大学团队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大规模捕集利用二氧化碳是碳中和的托底技术。目前,CCS/CCUS技术存在多项痛点,捕集和转化的成本较高,地质封存存在泄漏风险,技术的规模化利用较难,应用场景受限。
“团队研发的熔盐二氧化碳捕集与电化学转化技术(MSCC-ET),用碱性熔融碳酸盐作介质,完成了捕集、转化、增值三个步骤。”该团队相关人士表示,与需要先净化再处理、流程繁琐的传统技术不同,这项技术可以“生吞”工业烟气。另一方面,该技术适配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能有效利用电网的弃电,既缓解了新能源并网压力,又为碳转化找到了廉价的清洁动力。
该项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建立了全球首条万安级MSCC-ET技术捕获电解二氧化碳制备电池用碳材料的示范产线,具备每年生产30多吨二氧化碳衍生绿色碳材料的能力。
张朝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向科技要减排、要管理、要质效,目前正在组织编制《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此次众多低碳技术亮相后,将在环评支持、技术推广、企业融资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政策,推动项目落地,探索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专项政策,以“科技管理、减排、绩效”为导向吸引更多资本与人才投入绿色低碳领域。
与此同时,武汉市正在大力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赋能,升级治理效能。张朝辉对记者表示,武汉市基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领域。
在生活领域,武汉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运营碳普惠的国有企业,“我们已形成13种方法学,用户规模接近200万,通过碳普惠平台将绿色出行、节约用电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张朝辉介绍,这一机制依托湖北省碳交所实现碳资产交易,保障了碳普惠的可持续性。
此外,2023年武汉市组建碳普惠方法学专家委员会,覆盖了宏观政策研究、法律及标准研究、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与绿色低碳相关的重点领域。张朝辉对记者介绍,委员会重点为两大方向提供技术支撑:一是中小企业碳减排核算方法,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二是个人低碳行为本地量化标准,比如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
在噪声污染治理这一城市环境治理的新兴战场,武汉同样走在了科技应用的前沿。作为生态环境部噪声地图试点区之一,武汉市江汉区通过部署26台智能监测感知设备,实现了对建筑施工、工业、交通、社会生活等四类噪声源的全域全时段噪声自动监测。目前,江汉区已运用噪声地图系统建成了2个宁静小区试点。在今年的高考、中考期间,考点噪声状况实时向公众展示,考场区域噪声水平提前评估,为考生守护了一片宁静。
湖北碳市场“转型”
随着全国碳市场持续扩围,地方碳市场的职责使命也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武汉市在推进碳市场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湖北碳市场通过有序扩大覆盖范围、拓展碳市场业务范畴、深化碳普惠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试点碳市场先行先试作用。”张朝辉对记者表示。
一是有序扩大覆盖范围,在控制碳配额总量的同时,降低企业纳入门槛。原纳入标准为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的企业,后续计划进一步降低纳入门槛、扩大覆盖范围,吸纳更多企业。
二是推动业务转型,依托湖北省碳交所上线“湖北省生态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整合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交易、绿色金融支持等功能,拓展碳市场业务范畴。
三是深化碳普惠实践,通过碳普惠平台连接企业与公众,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专项方法学(如分布式光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等),并已有成功案例;同时打造农业低碳场景(如东西湖区豫千村绿电项目,实现风电、光伏、沼气综合利用及微电网改造),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公众参与、中小企业减排激励等方面提供实践经验。目前武汉碳普惠方法学数量全国最多,且牵头成立碳普惠联盟,已在武汉城市圈推进,未来计划向全国拓展。
针对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的碳配额方案,张朝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武汉市涉及这三个行业的企业主要有两家,分别是钢铁行业的武钢有限和水泥行业的湖北亚东,另有9家电力企业已在碳市场体系内。这两家企业在进入全国碳市场前,已参与湖北碳市场交易近十年,熟悉碳市场规则,具备先天优势。
展望“十五五”,张朝辉告诉记者,武汉市在科技创新助力美丽武汉建设上,还将健全转化体系,培育绿色动能,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探索生态环境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减污降碳、湖泊保护、新污染物治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