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的筹建,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巴天星财险”)终获北京金融监管局颁发的保险许可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官网近日披露的信息显示,法巴天星财险机构编码为000266,机构驻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武定侯街,发证机关为北京金融监管局,发证日期为2025年10月24日。
此前,金融监管总局于2024年10月17日批复同意筹建法巴天星财险。根据批复,法巴天星财险股东融合了国际保险巨头、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和欧洲汽车金融巨头三大元素。其中,法国巴黎保险集团作为外方股东,是全球知名的保险集团;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则是传统汽车巨头旗下金融服务机构;中方股东四川银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米科技”)是小米集团成员。
天眼查显示,银米科技由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100%控股,后者的大股东则是小米集团董事长、CEO雷军,持股占比90%。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集团主营业务主要围绕研发及销售智能手机、loT(物联网)及生活消费产品、提供互联网服务、开发、制造及销售智能电动汽车和从事投资控股业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小米集团在保险领域的布局,与京东、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巨头近年来积极布局保险业务的趋势相符。同时,法巴天星财险的开业,也是车企扎堆入局保险业的最新案例。此前,比亚迪汽车已通过收购易安财险(现更名为“比亚迪财险”)获得保险牌照;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则分别收购汇鼎保险经纪、银建保险经纪,拿下保险中介牌照。
那么,小米集团布局保险业务,与京东、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比亚迪汽车、蔚来汽车等车企相较,在逻辑上有何异同?
“小米集团参与设立保险,显示出其在保险领域的战略性延伸。这一动作,与京东、腾讯、阿里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近年来相继进入保险领域的趋势一脉相承。其背后反映的是‘场景化+金融服务’融合的时代逻辑:企业借助自身流量、用户数据和生态体系,向保险这一金融板块延伸,以构建更完整的客户价值闭环。”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俊生认为,从共性来看,互联网平台与车企进入保险领域,均体现出三重动因:一是政策与监管层面对保险与新业态融合的开放态度,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了制度空间;二是保险需求正从传统保障型向“场景化、数据化、体验化”转型,为科技公司和车企创造了创新机会;三是这些企业普遍希望借助保险业务实现生态协同——以金融工具巩固用户黏性,提升整体生态的服务深度。
但在路径逻辑上,小米与互联网巨头及车企也存在显著差异。朱俊生表示,相较于京东、腾讯等以“流量入口+金融牌照整合”为核心逻辑的互联网平台,小米的切入点更强调“硬件+生态”特征。小米不仅拥有庞大的IoT设备体系,还正加速布局智能汽车,其保险业务可在“人—车—家”场景中实现深度融合。换言之,小米进入保险领域的逻辑,不仅是流量变现,更是生态延伸。
“而与比亚迪等车企的保险布局相比,小米的出发点也更具跨界属性。”朱俊生进一步表示,车企自建或收购保险机构,往往侧重于新能源车险的专属服务与事故理赔体系优化;而小米兼具“智能汽车制造者”与“智能生活生态构建者”的双重身份,保险业务有望服务于更广泛的生活与出行场景。例如,未来小米保险可能不局限于车辆保障,而是扩展至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出行安全等多维度风险管理,形成独特的综合保障生态。
“小米进入保险领域的意义,已经超越传统保险牌照扩张的层面,而是通过保险的‘风险管理’属性,完善其‘智能生活’生态的闭环。它的加入,预示着未来保险业将出现更多跨界融合与场景化创新,特别是在新能源车险与智能驾驶险领域,小米可能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朱俊生总结道。
“小米兼具‘车企+互联网平台+IoT’生态三重身份。其保险逻辑不仅是‘卖车+卖险’,更是‘人车家’全生态金融布局的一环,未来可能将保险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数据融合,探索跨场景、跨设备的保险形态,如健康+驾驶行为联动定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也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