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MIT实验室学术负责人、传感器与环境智能研究室主任约瑟夫·帕拉迪索(Joe Paradiso)与中国慕思集团首席技术官陈文泽正式签约,宣布启动“FiberCircuits智能纤维”的联合研发计划。
双方宣布,这项平台研发计划将由帕拉迪索领衔,慕思团队则承担工程化实现和实际应用验证。双方还共同构建了针对寝具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对采集的睡眠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与MIT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验证,以更精准地分析用户睡眠体验。
帕拉迪索表示,FiberCircuits标志着人机交互进入“可编织智能”阶段——当纤维本身具备感知与思考能力,技术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类睡眠。这项创新技术在纤维内部集成了感知、计算与反馈系统,使柔性材料具备自主智能,为人工智能在睡眠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也成为中美科研合作在智能软材料领域的重要成果。
他还表示,FiberCircuits不仅是一次材料与AI的结合,更是一种科学理念的延伸——让计算与感知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中美科研合作的紧密配合,让这一理念在工程实现与应用验证中得以更快落地。未来,这项研究将在健康科技、纺织智能化及人机融合领域持续产生影响,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双方研究团队共同展示了多项面向睡眠科学的实验验证样机。
根据帕拉迪索的介绍,FiberCircuits技术的核心在于让柔性材料实现“感知—计算—反馈”的闭环功能。研究团队将尺寸小至0.9毫米的集成电路嵌入可编织的柔性电路中,使纤维能够实时捕捉呼吸、体温、皮肤电反应与微动信号,并通过优化的tinyML算法进行本地推理。系统还可通过光、声或微刺激反馈机制进行算法验证,实现非侵入式、低功耗的信号交互。中国团队协助完成了睡眠监测相关的多维信号标定实验,并参与纤维材料的批量化测试,确保模型训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
“将传感器和电路嵌入纤维状物体中,可以将其编织到衣物等物品中,这将把可穿戴计算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帕拉迪索说道。“我预计这项技术将催生众多应用。它有望成为颠覆性技术,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
慕思集团首席技术官陈文泽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慕思希望通过“无感”采集到的心跳、心率数据以及长周期对心脏房颤风险的跟踪识别和监测,为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数据报告或分析,
“我们把人工智能和大健康两个产业相结合。从大健康角度来看,我们还是以睡眠为出发点,未来跟所有睡眠、大健康相关的都可以连接,构成我们生态的一部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