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张静宁
近日,有商家用“巨型吊牌”来防止退货,这一举动引发网友的关注。其实不只是“巨型吊牌”,还有的商家为了防止“蹭穿”,在衣服上挂上了密码锁,需要确认收货后才可获得密码。商家的行为看似荒唐,而背后却有着不得不如此的逻辑。
根据36氪研究院与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普通电商平台女装退货率常年稳定在50%-60%,直播电商平台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双十一期间的集中下单与退货潮,更让商家雪上加霜,部分店铺退货率较日常翻倍。而售后问题中,出现了不少“穿过又退”“薅运费险羊毛”的情况,于是商家才不得不挂上“巨型吊牌”“密码锁”。
商家做错了吗?这要从网购带来的一套新的消费规则说起。
2024年,我国服装(B2C)网络零售额约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3.08万亿元)的17.81%。越来越大的网购规模塑造着服装行业新的销售模式。在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直播带货等形式让人们的消费习惯有所变化,“拍10件留1件”“不能退换的不买”“穿三天再退”等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运费险、七天无理由退货等规则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部分平台强制卖家提供运费险、在退货纠纷中一味地讨好消费者,使一些消费者变得更加随意地使用退货权利,即便商品本身并无质量问题,甚至商品已经使用,也出于“反正不用我掏钱”的心理选择退货。由此给商家造成了额外的成本负担,有些商家为了应对高退货率,选择提高售价来维持利润,导致商品的性价比降低,由此形成了“高退货率—提价—降低性价比—更高退货率”的恶性循环。
可见,“巨型吊牌”“密码锁”只是当下电商女装消费行业现状的“表象”,商家的压力、消费者的不满以及其反映出的规则滞后,这些服装行业发展遇到的新难题才是根本。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对各方的利益诉求予以正视,消费行为中的买方、卖方还有平台,并不是零和博弈,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三者共同创造。另外,还有专家建议,平台可以引入消费者信用评级,监管部门也可以建立更加公平的仲裁机制、信用评价机制,防止少数人“钻空子”,维护消费者基本权益的同时也保护商家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建议也不无道理,在平台、商家、消费者的不断碰撞中,网购规则应该跟上节奏,不断调整与优化,让商家和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利好。尊重市场规律、营造良好的消费生态、走多方共赢之路,我们的市场才会更加健康,行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