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是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结合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方向,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平行论坛结束后,刘勇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
刘勇表示,“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关键阶段,而金融科技正是这些颠覆性技术落地应用的核心场景和重要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我对未来发展的理解有三点。”刘勇强调说。
刘勇指出,第一,AI将成为金融核心能力,推动服务模式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
当前,生成式AI已在智能客服、智能投研、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随着大模型向智能体(Agent)演进,AI将具备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深度参与信贷审批、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高价值环节。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金融服务将更加个性化、实时化、场景化。
第二,量子科技将重塑金融安全与算力底层,是保障金融自主可控的战略支点。
量子计算对经典密码体系的潜在威胁已不容忽视,“先存储、后破解”攻击模式对金融数据安全构成长期风险。因此,发展后量子密码(PQC)和量子密钥分发(QKD)刻不容缓。同时,量子计算在复杂衍生品定价、亿级资产组合优化、极端风险模拟等方面具备指数级加速潜力,将成为金融机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加快构建“量子+金融”融合生态,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三,数据要素化与金融信创协同发展,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
“十五五”强调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金融行业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如何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释放,是关键命题。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可信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国产大模型、AI芯片、操作系统与金融系统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金融信创生态成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与国产算力协同优化,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安全、可控、高效的AI基础设施选择。
未来,刘勇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全周期获得金融支持;二是加快制定AI、量子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标准与监管框架,实现“创新有边界、发展有规范”;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建设开放共享的技术验证平台与创新试验田。
“总之,‘十五五’将是科技全面赋能金融的黄金五年。我们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以安全可控为底线,共同打造智能、高效、包容、韧性的未来金融体系。”刘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