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7日电(记者吴宇)为适应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已有40多个城市推出了自然景观、沿海观光、特色文化等多主题的邮轮、游艇旅游业务,涉及11个省区市。随着访问港邮轮不断增加,邮轮入境游+高铁游、中转联程游、近海游、海上无目的地游、飞机高铁+境外游等一系列创新业态加速涌现,入境旅游正成为推动我国邮轮经济从复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点。
这是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法治保障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暨第二届航运和邮轮法律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国际商务法律研究会航运和邮轮专委会主任李小年介绍,2024年之前,我国仅在少数港口实施局部免签政策,且限制条件较多,难以满足大规模入境游需求。2024年5月,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在全国13个邮轮口岸全面实施。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全国邮轮入境旅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借助入境旅游“东风”,天津探索与韩国济州、仁川等地的“互为目的地”合作,实现邮轮在中韩港口间灵活挂靠。目前,这一模式已逐步推广至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成为“邮轮+跨境旅游”的典型范式。深圳则在全国首创邮轮旅客国际中转区,实现外籍旅客“无签证中转”,预计年中转量可达10万人次,为其他开展邮轮业务的港口提供了可复制的中转监管方案。
李小年表示,在邮轮入境旅游的推动下,我国邮轮产业正从单一出境母港往返游模式向多元新业态快速演变,新的邮轮产品和航线层出不穷,邮轮经济也加速向“邮轮+文旅”“邮轮+贸易”“邮轮+制造”的复合型业态演进,带动邮轮、游艇旅游消费从传统的观光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表示,邮轮经济作为海洋经济的新业态,深度融合了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和旅游业。展望“十五五”,我国邮轮经济有望进一步发挥消费拉动与产业带动作用,而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体系的精准支撑与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
法治保障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暨第二届航运和邮轮法律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宝山区司法局、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