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强并立的国内传统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中,成都人形机器人正悄然崛起,或将成为改变版图的一极。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跟随媒体参访团走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探访这家被誉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首个原点项目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全球各地竞相布局未来产业的赛道上,人形机器人以其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于一体的颠覆性潜力,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级的“试金石”。在这片风起云涌的竞争图中,四川成都正以其独特的路径与坚定的步伐,点燃了一簇备受瞩目的“创新之火”,并试图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中,确立其在中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成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在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机制创新,特色在于“战略聚焦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这会是一种更加集约、更具爆发力的发展模式。
据介绍,成立于2024年4月的创新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单位,而是一家以顶尖院士专家团队为核心,实行市场化管理和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其目标直指行业核心难题——通过技术革新,赋予机器人像人一样的大脑、小脑和肢体,使其具备理解、推理和执行三合一的强人工智能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机器人“不够聪明”的痛点。
采访中,创新中心展示的系列前沿成果令媒体代表们印象深刻。中心团队已拥有人形机器人领域国际顶尖研发成果30余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创新中心发布的名为“贡嘎一号”(Konka-1)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它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的带“最强大脑”的机器人,实现了“成都造”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这一突破,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开始吸引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致力于构建一个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此外,全球首款文商旅体专用双足机器人“镋钯”、性能参数刷新行业标杆的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以及全球首款双足独立行走仿生恐龙机器人,也共同勾勒出人形机器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广阔前景。
据创新中心项目经理蔡宇扬介绍,作为成都市人形机器人领域唯一的链主企业,创新中心正通过与多家“中字头”科研院所和四川本土一流院所平台的合作,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搭建产业公共平台,让技术找到落地应用的场景,让人才匹配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中心产教部负责人秦大方表示,目前该中心聚集了安川、ABB、发那科、西门子、埃斯顿、卡诺普等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该中心聚焦制造业、农业、能源、商贸物流等西南地区重点优势行业,投用300余台套智能制造设备,搭建起“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应用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群雄并起”的时代,成都没有选择跟随,而是开创了一条以“原点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为特色的策源之路。在“十五五”的宏大叙事中,成都能否将这一簇“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更关乎中国在未来智能时代全球竞争中,能否拥有更多元、更坚韧的创新力量。
而创新中心的实践表明,四川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中,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这颗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创新火种”,不仅致力于技术突破,更着眼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为四川乃至中国的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