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7日讯(记者夏淑媛)新一期财联社“C50风向指数”结果显示,多家市场机构预计11月缴款压力或较10月放大,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7家认为由于工具到期量不小,整体资金缺口压力或处于季节性偏大水平,11月的流动性缺口或在2万亿元附近;3家认为中性趋紧,流动性缺口超过3万亿元规模。但从目前央行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的操作思路来看,年末资金大概率延续平稳宽松,DR007有望维持在1.4%-1.5%的位置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多家市场机构认为央行通过重启买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或可替代降准。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7家机构认为四季度降准必要性降低,仅有3家机构认为不排除年底之前央行实施降准一次。
年末资金大概率延续平稳宽松,11月流动性缺口约为2万亿元
回顾10月,央行维持相对积极的投放思路。
一方面,9月末央行提前安排10月3M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前置投放1.1万亿元以缓冲跨季后大量逆回购到期的摩擦,月初资金价格整体维持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在政府债缴款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月中以来央行维持相对积极的投放体量,6M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1000亿元,当月合计净投放4000亿元,为2025年3月以来单月最大值。MLF当月到期7000亿元,仍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时隔11个月余额再度攀升至6万亿以上。
加力投放之下,10月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降至历史“正常”波动区间。其中,DR001、DR007、DR014运行中枢较前期下行5bp、4bp、5bp;R001、R007、R014运行中枢也下行5bp、4bp、8bp。
进入11月,资金面将会如何演绎?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多家市场机构认为,11月缴款压力或较10月放大,但从目前央行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的操作思路看,年末资金大概率延续平稳宽松,DR007有望维持在1.4%-1.5%的位置波动。
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7家认为由于工具到期量不小,整体资金缺口压力或处于季节性偏大水平,11月的流动性缺口或在2万亿元附近;3家认为中性趋紧,流动性缺口超过3万亿元规模。

在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看来,11月扰动主要来自非季节性因素。
“一是可预见的流动性需求不低,中长期流动性回笼规模较高、存单到期规模同比小幅增长、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的发行;二是今年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或也将放大资金面变数,包括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信贷的撬动、四季度高息定存到期后的流失情况,需要进一步关注。”谭逸鸣表示。
国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预计,若纳入考虑11月将到期的9000亿元MLF、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1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11月流动性缺口约为2万亿元。
方正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11月历史上虽资金中枢多为上行,但由于今年财政前置明显,四季度政府债剩余额度不足,预计10月政府债净缴款或明显回落,叠加当前超储率相对合意,央行重启买债且银行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或一般,我们预计11月资金面无需担忧,资金价格与10月相当。”
本轮国债买卖重启后四季度降准概率降低,债市或重燃下行行情
近日,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备受关注。11月4日,央行披露的《2025年10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10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净投放200亿元。
央行重启购债后还会降准降息吗?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多家市场机构认为年内再降准必要性进一步降低,但央行降息周期并未结束。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7家机构认为四季度降准概率下降,仅有3家机构认为不排除年底之前央行实施降准一次。
“我们倾向于,本轮国债买卖重启,可能扮演降准替代的角色。”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2022年以来,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逐渐成为央行的政策惯例,分别对应上下半年的两轮货币支持。2025年5月初,在潜在的关税冲击下,央行已同步完成了一次降准与一次降息。
“不过,在当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外部风险缓和的背景下,降准降息等强效手段或可适当延后,保留应对未来突发事件的政策空间。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既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债券持仓压力,又可以实现类降准的效果,为四季度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刘郁表示。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伴随国债买卖操作重启,预计四季度降准、降息的概率下降,更大幅度的宽松政策预计将预留至2026年年初,为全年经济平稳开局蓄力。”
李清荷也表示:“央行通过重启买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或可替代降准,且当前银行体系净融出余额仍维持在3.5万亿元附近,处于近3年中枢水平,则进一步降低年内再降准必要性。此外,10月末票据收益率大幅下行,3M国股转贴利率低至0.01%,或显示10月信贷表现一般,进一步降低资金需求。”
在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看来,由于今年前三季度缴准消耗的流动性规模不足1.1万亿,与5月降准的规模大致相当,二季度以来央行也通过买断式回购、MLF等中期流动性工具对冲了政府存款上升、现金漏出等外生因素影响,后续国债买卖可能也会成为中期流动性投放的重要手段,因此央行降准的迫切性不强。
李一爽同时指出:“国债买卖的重启,也反映当前基本面环境下经济仍需货币政策支撑,央行降息周期并未结束。”
落脚至债市,多家市场机构人士认为,本次重启更多是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常规化回归”,核心作用是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维护债市平稳运行。展望未来两个月,多位市场人士预计政府债发行放缓将进一步带动社融回落,利多债市,叠加年底机构存在季节性抢配,债市或重燃下行行情,10年期国债活跃券有望逼近8月1.7%的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