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宇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2024届毕业生,一直喜欢足球的他去年找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某平台的足球赛事解说员。该专业负责人沈萌萌介绍,近两年来,该专业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从事了“新职业”,有的成为平台主播,有的负责网络平台策划、后台运营工作,也有的成为纪念馆、博物馆讲解员。
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些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职位需求量大,而且就业形式灵活,吸引了大量毕业生。
《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已经有17.5%的年轻人在尝试传统行业以外的新职业,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抱有强烈兴趣。全球化智库和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最新联合发布的《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显示,2021-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企业合规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种新职业人才缺口接近1.2亿人。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数字化转型带动新业态、新需求涌现,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大批的“新职业”。
当下,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新职业”涉及AI、数字经济、绿色环保、个性化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诸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室内环境治理员”“无人机飞行规划员”“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睡眠健康管理师”“旅拍定制师”等等。来自江西的高校毕业生小徐每天在上海一家宠物寄放店里看护宠物,热情为宠物的主人们服务,被称为“宠物管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每年均在1000万人以上,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正成为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新职业作为高校毕业生上海求职的“新赛道”,悄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增长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专业设置显然没有跟上“新职业”带来的变化;而且,由于“新职业”具有灵活性特点,许多毕业生就业后没有纳入原有的就业统计中。
“即便是传统优势专业,也要转型”,郑雅心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她看来,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接受语言表达技能培训,还要具备新媒体、新行业的综合本领。郑老师的课堂上,在传授“如何当一名网络主播”时,除了讲述语言技巧,还要分析后台管理、流量测算、策划运营等一系列内容,学生还能模拟如何与客户沟通、吸纳更多粉丝。
专家指出,十多年前,社会一直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一线去;现在,同样要转变观念,不仅是学生本人,还包括了高校、家长。一方面,高校要跳出专业设置的束缚,为学生创造“新职业”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给“新职业”尽可能制订劳动保障、职业技能鉴定等标准,给毕业生从事“新职业”吃下定心丸,助力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