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人才流动不畅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跨国、跨领域合作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引进与留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重要议题。
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谷雨表示,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思维,构建分段式科研联盟,同时加强校企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多措并举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他观察到,当前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新趋势。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数据,2010至2021年间有近12500名华裔科学工作者从美国回到中国,其中超过半数集中在2017至2021年这五年间。他分析,由于科技竞争态势和回国适应期的考虑,不少科学家选择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作为科研过渡地,待研究取得进展后再来华推动更大范围创新。
针对这一现象,谷雨建议可构建“分段式”科研合作新机制。依托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科技基础较好的周边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0到1”的基础研究在西方完成,“1到10”的中试在第三国开展,“10到100”的产业化在中国落地。这种模式既尊重人才的流动规律,又能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谷雨还认为,需高度关注人才供需匹配问题。他提到一组数据,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员约85万人,其中理工科占比约40%,预计七到八成的留学生将回国发展,但整体就业状况不理想。为此,他建议政府应加强引导,系统梳理求职岗位、产业链场景等数据,联动高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为留学人员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将潜在的“工程师红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政府之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支持青年科创方面可发挥多重作用。他建议企业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项奖项、开放技术资源和应用场景等方式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积极搭建跨国合作网络。
他还注意到,2025年9月外滩大会上已有百余名90后、00后担任演讲嘉宾,AI科创赛吸引近2万人参与,00后占比超一半,最年轻的还是初中生,青年科技人才正快速崛起。为提升青年人才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谷雨认为,可设立"青年科技偶像"传播工程、"青年科学家代言日"等,让青年科学家“站上C位”,增强其社会号召力。
“把行业影响力变成社会号召力 ,这样既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愿意留下来,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领域,扩大人才”基数“,避免以后出现结构性失衡 。”谷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