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广大理论界、人文社科界义不容辞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不仅肩负着解释世界的重任,而且也发挥着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知识体系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壮丽篇章,也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活动的集中反映。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
解决四个方面的认知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必须在理论上解决四个方面的认知前提: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表达。从理论上讲,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范畴、理论、方法所构成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有机整体。而无论是概念、范畴,还是理论、方法等,都必须根植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或者说是以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前提的。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是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功”的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功之路,作为一种系统性、抽象性、体系化的认识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就是要对现代化何以成功作出学理性的解释和论证,当然也要对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是对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困境的回应。实现现代化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遭遇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多维的困境。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彰显了现代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是对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困境的积极回应。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是一种新文明范式的系统表达。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必然创造不同的人类现代文明。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自主知识体系,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导向,是一种新文明范式的系统表达。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四个化”
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识逻辑基础上,沿着“实践-经验-概念-范畴-体系”的路径来进行建构。因此我想用“四个化”来简要谈一谈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即实践活动的经验化、具体经验的概念化、核心概念的范畴化、基本范畴的体系化。
其一,实践活动的经验化。所谓实践的经验化,指的就是要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我们走过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具有规律性和本质性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问题,相反,它深深根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征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首先必须要实现实践活动的经验化,实现实践活动向抽象经验的飞跃。
其二,具体经验的概念化。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和反映认识对象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质,具有概括性、抽象性、普遍性等特征。具体经验的概念化,就是要从大量的感性经验中通过抽象的方式概括出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
其三,核心概念的范畴化。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尽管概念和范畴都属于理性的抽象认识,但概念的抽象程度要比范畴的抽象程度要低。在某种意义上概念是构成范畴的基础,而范畴则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和分类。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实现核心概念的范畴化,就是要求必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概念群中提炼能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基本范畴。
其四,基本范畴的体系化。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等要素依据一定的逻辑组合而构成的完整体系。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明确不同概念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逻辑闭合的认识体系。只有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体系化,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在具有实践解释力的同时具有逻辑上的解释力。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本文为2025年10月1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之“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分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