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地方领导人论坛暨C40全球市长峰会上,北京申报的“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荣获2025年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地方气候领袖”奖。北京成为全球12个获奖城市(地区)之一,也是本次评选中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是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组织,覆盖全球近百座大城市,致力于推动全球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气候适应能力。C40“地方气候领袖”奖旨在表彰在全球气候适应行动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城市创新实践。今年评选共设6个类别,来自45个国家的160余个项目参评,北京市凭借在城市副中心系统性规划建设中,围绕气候韧性提升与绿色低碳转型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获得此项国际殊荣,获奖类别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安全的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规划建设之初,将绿色低碳和气候韧性理念全面植入发展脉络,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交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扩容提质生态空间。
自2019年开展全面建设以来,为适应地处冲积平原、河网密集、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地理特点,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了“一堰、十河、三网、多点、六体系”的防洪防涝体系,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48.2%,在近年极端强降雨中未出现明显内涝。
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持续推进能源、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与全面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相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6%,碳排放强度下降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4.62%,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热岛效应也得到显著缓解,夏季高温时段地表温度平均降低2-3。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成为兼具生态安全与宜居品质的绿色样本——东方化工厂转型为“城市绿肺”,六环高线公园织出“空中绿带”,580公里绿道串联运河两岸美景。优质生态吸引野生动物重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连续多年越冬于此,370种鸟类在此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成为常态。
近年来,北京坚持“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发展全局。在产业层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在能源领域,率先在北方城市中基本解决燃煤污染,优质能源占比达99%。在交通方面,累计推广新能源车达120万辆。在碳市场方面,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北京地方试点碳市场连续12年平稳运行。
与2012年相比,北京市GDP增长130%,但万元GDP能耗下降近50%,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超过50%,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