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指引规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5日发布4个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强调依法再审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件,是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重要内容。这些案例体现了依法再审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的重要意义,为各级法院审理类案提供了明确指引。
司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坚守法治原则、落实平等保护。本次发布的案例精准对接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司法需求,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在谢某等三人案中,法院准确把握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精神,及时纠正与改革方向不符的刑事裁判,确保法律适用与时代发展同步。二是体现刑法谦抑性原则,通过叶某某合同诈骗案、窦某某职务侵占案的再审改判,清晰界定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有效防止刑事手段不当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三是贯彻平等保护理念,在史某某、王某某与国有企业合同纠纷案中,法院通过实质审查交易性质,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切实体现了"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法治精神。
典型案例的示范意义,既在于实现个案公正,更在于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针对实践中市场主体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最高法通过再审程序依法纠错,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司法机关将始终坚持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决纠正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司法裁判。这种有错必纠的典型案例,为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涉企产权案件甄别纠正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司法保障。在法治力量的有力护航下,民营经济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