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创新产品持续涌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正迎来行业爆发的关键突破期。论坛当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袖和创新先锋齐聚一堂,围绕着产业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发展生态、迭代困境等重要话题,共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科技重塑未来的关键时期,人形机器人作为融合感知、决策、执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深刻改变产业发展模式与社会运行逻辑。”论坛上,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基于对行业发展的种种观察,指明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现况。
在张峰看来,面对全球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短缺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共同挑战,人形机器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应对现实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他呼吁,世界各国携手,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同推动技术突破,优化政策管理,拓展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人形机器人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加速了技术迭代,正从舞台表演加速向场景规模化应用转变。但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现场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与性能、能源效率等瓶颈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模型算法应用水平距离形成真正稳定、普惠的通用生产力还有一定的距离。”
姚佳现场呼吁,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她就坚持创新引领,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分享了四点意见:第一是坚持创新引领,突破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是坚持应用牵引,拓展多元场景,应用场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开放创新,完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四是坚持开放共享,深化国际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成果发布也在此次论坛上展开,报告的两位主角堪称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东西方领军人物”:一位是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兴兴;另一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oMeLa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主任Dennis Hong(丹尼斯·洪)。

王兴兴秦铭蔚/摄
王兴兴表示,今年机器人产业非常火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51%增长的情况下,我乐观估计,智能机器人领域平均应该有100%的(增长)速度。” 但他也指出,目前机器人大模型的状态相当于ChatGPT发布前1—3年,“大家已经发现了方向,但还没有达到真正实现突破的临界点。”
王兴兴称,目前智能体机器人在模型和数据两方面都值得关注与改进。他指出,在模型层面,尽管业界已进行诸多尝试,但现有模型的泛化能力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架构设计上进行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在数据层面,大家普遍期望获得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数据集,但对数据的采集、数据质量的评判还是非常困难的。
“这两部分相辅相成,需要持续投入,而非盲目地去采集大量数据,或者一股脑把模型规模做大。”王兴兴强调道。

Dennis Hong 秦铭蔚/摄
Dennis Hong曾被《华盛顿邮报》评为“机器人界的达·芬奇”,在针对机器人创造法则的现场分享中,针对“为什么需要人形机器人”这一问题,他表示,“伟大的建筑家Louis Sullivan(路易斯·沙利文)曾说,物体的形状是由它的功能性来决定的。说到机器人我也有这个梦想,希望机器人能帮我们做一些家务、洗衣服等。我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和我们一起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
在Dennis Hong看来,过去的一百年里,机械系统不断发展,运用物理知识并编写算法等方式,这是基于模型的方法;但如今,新的模型是由数据驱动的,即机器强化学习模型。两种方法不同,但目标一致。至于人形机器人最终的成功究竟是基于模型还是基于机器学习,他的团队未来将持续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