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启幕以来,“深圳创投日”已走过三载。2025年11月6日,“深圳创投日”在南山举办了年度重大基金招引成果发布仪式,本次活动以“AI时代”为主题,设立主会场及六大分会场,全面展现深圳在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布局与阶段成果,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出席活动并致辞。
会上透露,三年间,“深圳创投日”已累计举办34场主题活动以及近百场常态化路演活动,重点聚焦“20+8”产业赛道,吸引全球超7112家次创投机构云集,累计推动近2000亿元重大基金签约落地,为估值逾千亿元近800家优质创新企业搭建了一个“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路演平台,助力深圳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贡献力量。
当天活动上亮点纷呈,多项成果落地集中展示深圳资本的“磁吸效应”。
其中,在“深圳创投日”三周年活动现场,最引人瞩目的是,深圳集中发布了2025年度重大基金招引成果。此次发布的基金涵盖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基金、险资私募基金及科创种子基金群三大类别,总规模超900亿元。
银行系AIC基金率先亮相,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370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本次发布;险资私募基金里,平安资本、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海港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发布,三只大型险资私募基金成功落地深圳,总规模高达494亿元;此外,深圳天使母基金携手深创投、南方科技大学、同创伟业、力合创投、时代伯乐、前海亚商等知名投资机构成功组建并落地27只科创种子基金,总规模达41.36亿元。据透露,这批科创种子基金群致力于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整合顶尖科研资源与市场化创投力量,重点投向处于概念验证和初创期的硬科技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前沿未来产业领域。
继6月深圳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开创了科创企业融资新模式之后,11月6日,在“深圳创投日”三周年现场,国信证券与东方富海、力合创投等6家创投机构,以及英唐智控、菲鹏生物等科创企业又签署科创债合作协议,进一步为科技企业提供“可进可退”的融资路径。
国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周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科创债合作机制将进一步面向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展开服务。“对于初创期企业,通过‘创投机构发债+基金投资’模式实现前置支持;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则通过直接发债方式满足其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推动技术迭代与管理优化。”周靖表示,科创债具有融资成本低、审批效率高、资金使用灵活等显著优势,已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金融力量。
活动上,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鸣钟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创投日”已成为深圳重要的金融名片,深交所自活动创立以来便积极支持、深度参与。他介绍,深圳拥有342家深市上市公司,其中近五年(2020-2024年)新增87家,两项数据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这充分体现了深交所扎根深圳、服务本地发展的坚实成效。展望未来,深交所将全力推动创业板改革落地,助力深圳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于会上正式发布《深圳创投行业白皮书(2000-2025)》,同时透露,截至目前,深圳基金管理规模已超1.5万亿,头部基金管理规模超5000亿。深圳创投在2025年累计投资近1.8万亿元的项目,其中早期投资占接近一半;“深圳创投日”以来累计投资1000多亿元,在航空航天、量子计算、未来产业上的投资增速超25%,到2024年底累计支持1.4万家企业,中小企业占比近70%,解决上百万就业岗位。
此外,陈玮还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或再增100万亿,新质生产力将成关键驱动力,中国或涌现10家万亿市值、100家千亿市值硬科技企业,深圳创投将持续助力深圳企业强化研发、拓展海外市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活动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六大分会场活动,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AI前沿科技项目路演专场”、“‘X-Day’西丽湖路演社人工智能创新人才专场”、“南方创投网智能制造项目路演专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路演专场”、“深圳股交专板培育层路演专场”“西丽湖系列基金投后项目路演专场”。六场分会场活动各具特色,聚焦不同细分领域,为各类创新项目提供精准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