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下称“北京脑所”)获悉,北京时间11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这两种快速强效抗抑郁疗法背后的共同作用机制——腺苷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证实,“腺苷”这个如同“总开关”般的信号通路,是驱动两种抑郁症治疗方法快速起效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团队提出了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抑郁症非药物治疗方法。
抑郁症是全球主要的精神疾病之一,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医学上称为“难治性抑郁症”。目前,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ECT)是面向这类患者最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在数小时内产生强劲疗效。然而,这两种疗法在临床应用上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其起效的根本机制并不明确,不仅让医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导致这两种疗法伴随的致幻、成瘾、认知损伤等严重副作用难以规避。
面对这一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北京脑所罗敏敏团队联合国内多个顶尖实验室,利用前沿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技术,首次在活体大脑中“看见”了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都会在情绪调控关键脑区引起腺苷水平的急剧、持续飙升,揭示了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疗法背后共同的启动信号。
为了充分证明腺苷与治疗方法间的因果关系,团队进一步设计遗传学与药物试验:当“关闭”大脑感知腺苷信号的接收器时,两种疗法的抗抑郁效果便完全消失;而直接激活该通路则能产生明确抗抑郁效果。这些决定性证据证明了腺苷信号通路不仅具有相关性,更是起效的必要条件。
这一发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疗效与副作用成功“解绑”,为开发新一代药物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基于此原理,团队成功设计并合成出新型氯胺酮衍生物。在动物实验中,该药物在更低的剂量下就能达到甚至超越氯胺酮的抗抑郁效果,且其引起的副作用显著降低,展示了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为非药物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团队发现,一种名为“急性间歇性低氧”(aIH)的安全物理干预手段(即让动物短暂、可控地呼吸低氧空气),同样能有效激活大脑腺苷信号,产生强大的抗抑郁效果。这为后续开发完全非侵入、无药物依赖的生理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疗法已完成治疗设备样机研制,科研团队已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启动疗效验证工作,下一步将全力推进该药物与治疗设备的成果转化,为抑郁症治疗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