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凭借全球最大的电动化市场、海量场景数据与政策牵引,已成为AI落地的战略高地。企业需跳出单点技术应用,以‘中心—辐射’治理模式整合内外部生态,同时构建可信AI体系应对监管与伦理挑战。未来竞争不再是硬件性能之争,而是AI驱动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的系统之战。”11月6日,普华永道思略特在2025进博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系列报告: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工业产品与服务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沈宇峰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说道。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重塑了竞争格局,更开辟了新的盈利途径,该系列报告从行业角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企业领导者提升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驱动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变革周期。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最新分析显示,通过系统性部署AI转型战略,汽车制造商有望实现40%—60%的运营利润率提升。这一显著效益源于AI技术在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的深度赋能。
记者了解到,从技术演进维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在完成从感知型向生成式、代理式的跨越发展。在汽车产业应用层面,AI技术重点推动四大核心领域的转型升级:软件定义汽车与自动驾驶、替代动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新型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化运营与供应链优化。这种转型不是单一技术应用,而是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
具体到各价值环节,AI技术展现出差异化的提升潜力。研发环节通过生成式设计和端到端开发平台可实现8%—12%的效率提升;供应链管理借助智能物流和预测性维护优化7%—10%的运营成本;生产制造通过智能工厂和协作机器人降低6%—9%的制造成本;销售与服务环节通过个性化服务和预测性诊断带来7%—9%的效益增长。这些价值提升主要来源于两个核心驱动力:通过自动化流程和优化决策实现的运营效率提升,以及通过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开拓的新收入来源。
实现这些价值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实施体系。建议采用“中心—辐射”治理模式,在技术标准统一与业务灵活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同时需要构建可信AI框架,确保符合日益严格的伦理和监管要求。在实施路径上,建议分三个阶段推进:初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快速见效项目,中期发展核心业务流程和个性化服务,长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价值共创。
而随着技术持续成熟和应用深化,汽车产业将迎来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AI技术的变革价值,通过系统性布局和持续投入,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勇于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