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近日,上海证券报联合华泰证券、南方基金共同举办的“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调研行”走进东华软件。调研期间,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投资经理李程胤接受记者专访,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核心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融合趋势,拆解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的产业变革逻辑与投资机会,为投资者提供前沿视角与布局思路。
人工智能正加速走出概念阶段,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李程胤认为,2025年中国AI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应用门槛大幅降低、普及速度快速提升,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跨越。从技术演进层面,AI正从同质化的“千模一面”转向差异化的“千模千面”,行业大模型成为落地主流。
他表示,开源已成为超大规模云和AI提供商的普遍选择,这种模式既促进了行业合作与技术创新,也让开发者能基于现有模型快速定制化开发,大幅降低应用成本,与此同时,轻量模型与代理型AI崛起成为重要趋势,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低成本、易部署的轻量模型解决方案适配多元化场景需求,代理型AI则受到企业广泛青睐,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借助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推动AI从“技术展示”走向“实用落地”。
与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相呼应,大数据正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进程加快,完成从“闲置资源”到“核心资产”的价值跃迁,成为企业决策与业务创新的关键支撑。李程胤表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主线,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构建,凭借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特征,正有效破解数据孤岛、地域壁垒等行业痛点,为数据流通与价值转化奠定基础。在应用层面,大数据驱动逻辑已从“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垂直领域渗透持续深化,在工业大数据、医疗健康等场景中,大数据的应用已从单一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产品落地,他补充道,数据和分析领导者应聚焦关键业务用例,通过产品关联和规模化减少交付挑战,优先推出可重复使用、可组合的最小可行数据产品,最大化释放数据价值。
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联动,经历从“单纯资源供给”到“深度价值创造”的转型,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李程胤认为,“云智一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云计算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传统通用云计算加速与智算结合,乘“云”加“数”为千行百业提供更敏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云服务正从“通用化”向“场景化”深度渗透,适配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在算力平台层面,厂商依托算力调度系统,实现资源储备、模型开发、训练的一体化部署,满足大模型落地需求;在模型服务层面,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覆盖模型调用、开发到数据智能,大幅降低企业应用门槛,让云计算真正成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引擎。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三大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打破行业边界,催生出全新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推动产业生态重构。李程胤分析,复合型AI的兴起是技术融合的重要体现,多种AI技术的组合应用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影响力与可靠性,同时,从数据到AI的完整生态系统加速形成,企业竞争焦点正从“打造先进模型”转向“优化数据资源”,“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他人难以获取或复制的独特内部数据。”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出台,新质生产力培育迎来明确的政策导向。李程胤表示,到2027年,我国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有效破解技术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展望未来,他认为,三大技术的协同发展将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但行业也需应对技术迭代快、应用落地难、安全风险等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聚焦技术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机会,重点关注具备核心数据资源、场景落地能力的企业,把握新质生产力浪潮下的长期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