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5日电(记者杨溢仁)制作精巧的盘扣压襟、繁复多彩的彝族刺绣、海派紫砂聚宝壶、手鞠“夜色广富林”、生动可爱的黄杨木雕……在刚刚拉开帷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第八届进博会”)上,一场非遗盛宴亦随之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非遗相关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90后、00后占比超60%,非遗产品将持续向“实用+审美”兼具的方向转型,并进一步激活年轻市场的消费潜力。
文化复兴与产业升级并行
在11月5日启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一场非遗的视觉盛宴在公众眼前徐徐揭开面纱。
传承千年的技艺,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在进博会这个海纳百川的大舞台上,绽放出了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中国非遗相关产业已迈入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新阶段。
有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市场扩容与升级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进博会上的非遗盘扣展台前,扎堆体验非遗盘扣制作技艺的参会者络绎不绝。该展台通过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成功在年轻群体中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

非遗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介绍盘扣制作工艺(记者杨溢仁摄)
“我们坚信,每一枚盘扣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匠人们的心血。”非遗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滔表示,“当然,想要让非遗传承焕发新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并接受这些‘老物件’,审美和设计的创新势在必行。从选材到制作,我们在严格把控每一道制作工序的同时,也在盘扣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以期赋予盘扣新的生命力。”
记者在进博会现场看到,用盘扣技艺制作的旗袍压襟、盘扣胸针、盘扣戒指……琳琅满目的非遗手作受到了中外参会者的瞩目与喜爱。
政策助力行业焕发新生
进博会现场的非遗好物远不仅有精美的盘扣,还有诸如畲族银器滕候、海派玉雕摆件、栩栩如生的烙画……每一件展品都都能引人驻足欣赏。

非遗手鞠展品——夜色广富林(记者杨溢仁摄)
非遗的传播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助力。近两年,各地通过密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承和利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非遗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三大趋势。
首先,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第三方机构测算,2025年我国非遗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非遗消费市场“传统复兴”与“创新驱动”的双重特征日益突出,年轻群体(如00后)成为消费主力。
其次,是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AR和VR技术、直播带货等新形式将持续提升非遗体验的沉浸感与传播效率。例如,非遗数字展厅、AR非遗体验设备等已然成为各地文旅的新宠。
再者,是非遗与文旅融合,并进一步向年轻化转型。据记者了解,当前非遗旅游订单激增——小城市如汕头、莆田等地的非遗文旅订单同比增长20%至40%,簪花、扎染等体验项目受到热捧。
“活态化创新”战略转型正当时
展望未来,针对非遗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少与会专家判断,“技术赋能、跨界融合与全球化布局”将成为关键。
首先,聚焦技术驱动创新,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非遗相关产业将迎来全链条的数字化升级。例如,在茶文化领域,从茶园智能化管理到制茶过程的品质监控,技术手段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并进一步衍生出茶食品、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值品类,丰富产业形态。
其次,跨界融合与产业生态的重构势在必行。非遗与旅游、教育、时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持续深化,催生一系列具有高参与度的新业态。例如,自贡灯会、潮汕英歌舞等非遗项目通过与文旅场景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不仅增强了观众互动体验,也提升了非遗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的吸引力。
第三,是非遗的国际化战略升级。依托进博会等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中国非遗正逐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通过“非遗+数字”模式,如VR皮影戏、线上非遗工坊等,非遗内容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进入国际观众的视野,逐步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消费网络。

第八届进博会上的非遗布艺胸针(记者杨溢仁摄)
中国非遗相关产业正处在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化创新”的战略转型阶段。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与全球化布局,不断重塑产业生态,将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