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5日电(记者杨溢仁)近日,由兴泰控股在上交所牵头发行的“华安-兴泰租赁-数据资产助力产业园区科创企业知识产权第二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科技创新)”成功簿记,票面利率1.86%,系全国首单“数据资产助力产业园区科创企业知识产权ABS”。
据统计,上交所已支持兴泰控股累计发行5期、总规模达17.83亿元的多样化资产证券化产品,服务园区企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多类型企业,涵盖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未来产业等资产大类。
近年来,兴泰控股充分发挥ABS市场功能,有效盘活了旗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业务板块的多样化存量资产,形成覆盖多类型企业的ABS产品矩阵,创新式地在上交所初步打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ABS“兴泰模式”。
此外,依托数据赋能构建企业风险画像,并通过“研值分”的评价维度搭建入池债务人风险控制模型,帮助市场投资人识别风险,也是“兴泰模式”的一大特色。该模式协同金融板块资源重点服务中小微和科创企业,通过一站式ABS融资服务打通资产价值和资本市场链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逐渐形成“融资服务+数据赋能+信用增信”的闭环体系。支持这种涵盖多类型企业的ABS产品矩阵发行,是上交所积极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要求,推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据赋能ABS产品可信度:“精准画像”资产质量
据记者了解,兴泰控股依托数据模型构建风险评估体系,旗下各金融板块以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资金供给,重点服务园区、科创类、中小微企业,形成了“集成式金融护航”。
数据赋能无疑为企业兑现“未来潜力”提供了机会。
兴泰控股打造的合肥市科创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研值分”,跳出传统“看抵押、看流水”的单一评判思维,通过大数据建模将企业的技术优势、成长潜力、持续创新能力等,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报告,在ABS产品发行过程中为入池企业提供了多维度、立体式的精准“数字画像”,成为判断资产质量的重要依据。
今年8月份,由兴泰科贷作为原始权益人,合肥高新区首单重点支持园区企业主题的ABS在上交所成功发行,该ABS产品入池债务人包括19家合肥高新区各产业园区企业,并通过“研值分”的评价维度搭建入池债务人风险控制模型,以数据赋能的方式提高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底层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可信度。
知识产权产品创新:让“纸上专利”变“发展资金”
知识产权ABS产品是“兴泰模式”的一张名片,能打通“技术-资本”的断点,让“专利纸”变成“发展钱”,将合肥的科创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成长动能。
“手握多项高价值专利,却因缺乏厂房设备等传统抵押物,融资渠道受限。”合肥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负责人坦言。好在今年7月,该企业以持有的专利作为底层资产,通过兴泰租赁发行的知识产权类ABS,共获得了4700万元融资支持,助力产线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
截至目前,兴泰控股旗下兴泰租赁、兴泰科贷等成员企业在上交所已发行知识产权类ABS产品规模约6.91亿元,利用ABS产品,让近百家科技型企业的270余项高价值专利转化为发展路上的“硬通货”。
AAA增信“压舱石”:筑牢科创融资“安全堤”
金融创新最怕“踩空”,对科创类ABS产品来说,风险控制是“生命线”。而兴泰担保AAA主体的增信,正是形成闭环和稳健运行的“压舱石”,既可以为投资者“兜底”,又能助力企业低成本融资。
从科创沃土的“精准选种”,到集成式服务的“接力培育”,再到AAA增信的“稳健护航”,ABS“兴泰模式”是合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更是引导资本市场金融活水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渠道。兴泰保理的相关负责人跟记者算了笔“实惠账”,“企业通过ABS产品获得1亿元融资,每年能少付200多万利息,这些钱能多招10个研发人员,多做2轮产品测试。”
据兴泰担保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兴泰担保评级增信的助力下,兴泰科贷牵头在上交所发行的合肥高新区首单未来产业知识产权ABS,实现“秒速簿记”;兴泰保理发行的华安-兴泰保理产业链中小企业第2期ABS,创全国同期限保理融资ABS历史最低利率。
展望未来,上交所方面表示,将多措并举支持中小微及科创类企业,落实科技金融及普惠金融大文章
实际上,支持ABS“兴泰模式”发行就是上交所重点支持中小微及科创类企业的一个典型缩影。今年3月,上交所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集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交所债券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上交所将继续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精准对接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完善配套规则指引、加强投融对接、建立健全机制等方式为中小微及科创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后续,将加强相关产品案例宣介,帮助中小微和科技企业更深更好地了解、运用资产证券化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未来,随着ABS“兴泰模式”持续迭代和推广复制,将有更多企业借助上交所的资产证券化工具盘活存量资产,引入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赋能实体经济建设,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注入高效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