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领先的营养解决方案供应商阿拉食品原料主办的“2025乳品原料与营养科学研讨会”日前举行,《“一切为了病人”——2025中国特殊医学食品(FSMP)行业及消费者洞察白皮书》在现场发布。
白皮书回顾了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十年发展历程,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现状、消费者洞察、前沿解决方案及未来创新路径,为中国特医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白皮书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人口结构深刻变迁以及医疗健康认知的持续提升,中国特医食品行业正步入政策支持增强、临床需求激增、创新动能释放的关键发展窗口期。
在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白皮书聚焦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FSMP,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及营养管理意识提升,中国FSMP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FSMP市场规模超160亿元,占全球9.15%,为亚太地区最大单一市场。预计至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以6.58%年复合增长率增至约240亿元。
从供给端看,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累计批准注册的特医食品277个(含已注销款),其中2023年以来新增183个,超过此前6年总和。产品覆盖仍集中于少数疾病领域,剂型和风味相对单一:粉状产品约占73%,流质及功能组件配方等非全营养类配方特医食品的数量相对较少,13种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中仅有1款肿瘤类全营养配方食品获批。白皮书指出,产品创新、疾病细分化及剂型多样化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
与此同时,自2015年《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FSMP纳入食品范畴、2016年《特医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出台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完善注册制度、标签管理、小蓝花标志、优先审评审批机制等法规体系,十年内实现了法律定位、技术标准、注册机制、监管措施的全面建立。
整体来看,随着临床需求快速增长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FSMP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升级”。未来,产品创新、疾病细分化与剂型多样化等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
白皮书消费者定量调研覆盖全球12国共12000名患者(其中,中国样本1,000名),定性研究覆盖4国40名患者和1名营养科专家。研究发现,医患互动、产品体验和价格敏感性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患者依从性。
在中国,患者对医用营养的认知仍处早期阶段,约六到八成患者的使用决策依赖医护人员推荐,实际依从性因疾病类型而异。约70%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其他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肠道问题、胃痛和头痛。产品口感、质地与消化耐受性成为决定依从性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价格因素对长期使用影响显著,而“科学依据+专业推荐+可见疗效”是最能增强信任与持续使用意愿的三重驱动力。
基于消费者洞察,白皮书针对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发展从产品设计、配方研发、社会认知与消费渠道等多维度提出创新启示,强调以人为本和本土化,提升患者使用体验与依从性,并推动慢病管理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提升。
白皮书指出,行业正从“营养支持”迈向“精准营养干预”阶段,核心在于基于中国人群疾病谱、代谢特征与饮食习惯,打造更具临床适应性和文化契合度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FSMP的创新路径:3D打印、可穿戴设备、AI算法与营养应用程序联动,为“个性化营养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柔性制造与区块链保障产品从原料到临床的全流程可追溯。“食疗结合”与“营养共管”模式逐步融入慢性病管理,推动FSMP从单一产品向“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升级。
蛋白质创新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阿拉食品原料基于多项科学研究,针对慢性肾病、炎性肠病、苯丙酮尿症、蛋白质营养不良、2型糖尿病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等临床场景,推出β-乳球蛋白(BLG)、酪蛋白糖巨肽、乳清蛋白水解物、分离乳清蛋白及胶束酪蛋白等多元原料解决方案,为精准营养提供更强支持。
阿拉食品原料集团亚太区负责人亚历山大·勒夫根表示:“特医食品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关乎生命质量的社会责任。过去二十年,我们与中国市场携手同行,见证了行业从法规确立到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阿拉食品原料发布特医食品行业洞察,旨在帮助行业伙伴深入理解市场趋势与临床需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产业界、临床端与科研机构,共建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以科学力量助力患者获益,让营养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