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惊奇地发现,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国内头部的智算云服务商纷纷参展拿出最新的突破性成果,华为、阿里云、腾讯云、中兴通讯……其中还包括一家来自上海的国有企业,上海仪电。
AI算力基础设施,与上海仪电这家百年制造业企业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历经多轮的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上海仪电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制造业企业,更是一家以AI技术为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与“仪器仪表等电子信息制造”双轮驱动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仪电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上海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实训场、上海市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2.0等多个关键AI算力基础设施,以高质量的算力服务赋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上海仪电正以昂扬之姿,勇担时代使命,大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司架构调整,完善企业治理能力,以实际行动打造国企深化改革创新的示范高地。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拳头业务
上海仪电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前身是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成立于1960年,再往前追溯,上海仪电下属上海亚明的前身中国亚浦耳灯泡厂成立于1923年。算下来,距今发展已超百年时间。
百年来,上海仪电经历了多次业务转型,每一次转身都是产业需求的反映、城市发展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上海仪电就是全国主要的仪表电子制造商,诞生了“金星”“飞跃”“凯歌”“红灯”“雷磁”等家喻户晓的电子消费品牌;改革开放后,上海仪电积极践行市场化改革,A股第一股“飞乐音响”和B股第一股“电真空”均诞生于上海仪电;2014年以来,上海仪电开启了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序幕,逐步明确了“引领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使命……
近年来,在上海市“一朵云”“两张网”的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都能看到上海仪电的影子。在上海市电子政务外网、上海市电子政务云、城市大脑顶层设计和上海市电子政务灾难备份等四大领域,上海仪电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了“1+16+N”市级数据中台构架建设规范的编制工作。在浦东、徐汇、虹口、闵行、青浦、崇明、长宁、金山等区级“两网”建设中,承担了多个重点项目。上海仪电旗下云赛智联转型成为专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及智能化产品的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但在信息技术方面,上海仪电还是缺乏一组“拳头”业务。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AI产业的大爆发,让上海仪电看到了新的产业机遇。
智能算力是人工智能创新迭代的基础和载体,但在AI算力方面,中国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国产软硬件生态重构、行业应用落地体系化支撑等一系列挑战。
AI算力发展前景开阔,同时也是上海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2023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指导下,上海仪电开始切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赛道。2023年底,上海仪电牵头成立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初,智算科技建成万卡集群,着手建设国产化AI算力适配测试中心;2024年中,上海仪电又开始搭建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训推一体的智算云服务,支持大模型行业垂类应用。
目前,上海仪电已经建成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及国产芯片测试平台,并推动面向全国及长三角区域服务、支持跨域资源调度的算力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积极推进落实国家及上海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支撑上海重点大模型研发和重大科研团队训练需求。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围绕下一代基础设施和智算云服务,上海仪电发布五大创新成果:上海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实训场、上海市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2.0、光跃LightSphere X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仪电智算云Yi Cloud、天使智算等,以算力价值释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核心方向之一。当前,上海仪电还在不断加大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力度,对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云服务商。
加快产业转型老树开出新花
快速挺进人工智能产业,上海仪电曾经的主业制造业怎么办?答案是转型升级。
在上海仪电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一直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1960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电子仪表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占据了全国仪表电子工业的“半壁江山”。
随着仪器仪表制造技术提升,电子消费产品广泛普及,社会对于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但鲜少人知道,仪器仪表行业对于科研和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曾指出,中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咽喉”,部分地被卡在仪器仪表这一关上。这是因为科学监测仪器是科学研究日常所需的基础设施,在高端科学仪器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仍有差距。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近年来,上海仪电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启动了仪器仪表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持续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一系列内部调整与兼并收购,上海仪电已经形成科学仪器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三大业务集群。
科学仪器产品方面,上海仪电拥有质谱、色谱、光谱、电化学、物理光学、在线检测、传感器、试剂等品类齐全的产品线,“雷磁”电化学分析仪、“仪电物光”物理光学仪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检验检测服务方面,上海仪电建立了电气安全、能效、电磁兼容、环境可靠性、计量校准、防爆安全、功能安全、软件验证与确认、绿色低碳、运输鉴定、光环境等共性测试评价服务能力,自主研制的首台套100MN(兆牛)测力机填补了国际空白。
一站式解决方案领域,上海仪电专注水务自动化控制、城市水务精细化管理、污水处理和河长制全域监测,已经成为智慧水务、智慧燃气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商。
同时,把握AI发展机遇,上海仪电还在探索发展以AI赋能的仪器仪表等电子信息制造业。这是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
“AI+仪器仪表”有多方面优势:一是可以优化仪器操作流程,提高人机交互体验,降低仪器操作门槛;二是提高数据分析效率,让仪器仪表的数据分析更加成熟;三是优化科学实验流程设计,重塑实验研发模式。
但要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的仪器仪表制造业,需要整体生态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上海仪电先后与徐汇、松江共建科学仪器、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加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资源集中和实体化运营。其中,位于徐汇的上海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赋能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集群,目前已启用“智仪空间”孵化器,首批9家企业已经成功入驻,重点培育孵化高端仪器仪表硬核科技企业。
此外,上海仪电正在联合有关先导基金成立AI+仪器仪表CVC基金,支持重点企业面向集成电路检测仪器、共性科学仪器以及工业过程仪表等领域,做强标志性产品,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深化国企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从仪器仪表制造业,到算力基础设施产业,上海仪电的转型跨度并不小。要保证转型的顺利推进,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上海仪电先后制定实施《关于改革深化提升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方案》《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及任务清单,将改革深化提升工作任务纳入年度经营工作重点内容,并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量化指标采集工作为抓手,建立常态化跟踪、反馈机制。
提高治理能力,上海仪电持续深化内部改革,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部、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部、制造业创新发展部三大产业发展部,调整了战略企划部、计划财务部架构及部门职能,成立了财务中心和审计中心,匹配调整后的业务架构。强化运营穿透,上海仪电依托数字化手段加强战略管理、预算执行和运营质量的穿透式全过程监督,打造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优化激励机制,上海仪电持续深化“三能机制”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积极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引进工作。
增强创新能力,近年来上海仪电不断健全科创体系建设,推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实施“集团—重点子公司—重点企业”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明确各级研发机构的定位和主要任务,切合业务板块配置研发力量,在智能算力、高端科学仪器、彩膜光刻胶等关键领域,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攻关。
坚持党建引领,上海仪电严格落实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党委“前置程序”,推动集团和下属企业实现“三重一大”决策信息上线。组织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在对接本市重大产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协同生态等工作中,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荣耀百年·奋进仪电”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宣贯百年仪电精神谱系,在企业上下营造奋楫争先的工作氛围,凝聚各方合力推动改革发展工作。
转型还在进行,创新永无止境。从传统制造到智算浪潮,百年仪电将以自身转型为样板,探索国有企业如何通过改革深化提升,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在市场抢占先导。这条从“制造者”到“引领者”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产业体系向现代化昂首迈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