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宾国之一。今年恰逢中瑞建交75周年,瑞典以“一起,创造可能”为主题参会,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深化升级。与会人士普遍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瑞经贸合作将在更高水平上迎来新机遇。
瑞典与中国经贸合作历史基础牢、起点高。瑞典是西方国家中较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两国互为在亚洲和北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0.2%。在瑞典输华商品构成上,工业工程产品占“半壁江山”,2024年,瑞典对华出口的机械、核反应堆、锅炉类产品约为13.5亿美元,汽车和交通设备约8.75亿美元,电器和电子设备约7.13亿美元;医药、医疗产品占比接近两成。
除贸易外,中瑞两国之间的投资活动也呈现出健康增长势头。2024年,瑞典对华投资4.1亿美元,是中国在欧盟中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地;中国对瑞投资13.6亿美元,大幅增长了70%,是中国在欧盟国家中的第三大投资目的地。
瑞典出口优势与中国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中国强调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发展方向,而瑞典在机械自动化、环保技术、医疗设备、可持续林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优势,两国经贸合作在新发展阶段下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大。
与会人士认为,进博会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展销平台,也是政策对接、投资洽谈、技术交流的平台。瑞典可借此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建立合资、合作项目,特别是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有更大作为。瑞典在智能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机械装备、机器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先进医疗设备、诊断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在汽车与交通设备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物流升级,以及在绿色低碳与可持续领域的清洁能源、节能建筑等产品和方案,将成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在更新发展阶段、更高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的新动能。
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瑞经贸合作的持续增长与深化具有多层面的积极示范意义。
一是树立中小型开放经济体与大型经济体的互利共赢样本。瑞典是典型的中等规模开放型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贸易结构高度互补,瑞典长于高端制造、环保、医药医疗、可持续技术,中国拥有庞大市场、完善产业链、数字经济优势,这种互补使双方能够在“非零和”的框架下实现共赢,也为其他规模差距大的国家提供可效仿路径。
二是为中欧合作提供可复制并且可积累信任的案例。瑞典在欧盟中较强调技术安全与制度透明度,其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证明双方在数据安全、供应链韧性、绿色转型等议题上,可以通过谈判与制度对接达成互信。特别是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方向,中瑞有较强合作基础,也能成为欧洲总体对华合作的“桥梁案例”。
三是为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中瑞合作不仅能加深推动供应链从单一依赖向多元协同转变,而且还能加快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利用瑞典企业在碳管理、循环经济、环保工艺方面优势,利用与中国市场合作扩大绿色技术的全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