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产业链历经市场化竞争的长期演进,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下游行业与上游钢铁行业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定价机制。例如,钢材月度均价、旬度均价等定价模式已成为惯例,此类定价模式实质上是将价格波动风险向产业链中下游转移,产业链中游钢材流通企业和下游制造企业被动承担了价格波动的敞口风险。
钢材价格波动的风险仿佛成了“烫手山芋”,产业链上中下游都避之不及,却无从消除。五矿期货携手五矿发展(下称钢材流通企业)的一次产业服务实践证明,其实破局之道在于重构风险分担机制。产业链通过引入期货衍生工具这个“风险调节器”,将不可控的价格波动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金融要素,从而实现风险的专业化拆解,在产业链内部建立起弹性的价格缓冲机制。
该项目涉及从上游钢铁企业到中游钢材流通企业,再到下游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全程。其中,下游制造企业是一家造船企业,其通常在船东下达订单后进行相应排产。据了解,国内造船行业的船舶建造周期多为一到三年,建造周期内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和价格来保障生产利润。造船行业在招标过程中往往直接对接钢铁企业,但钢铁企业并不提供长期的固定价格结算,造船企业需要承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上游钢铁企业则是一家以长流程冶炼为主的综合性钢材生产企业,保持合理的利润和生产的平稳是其核心目标,同时企业想在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控制成本、增加利润。钢铁企业的销售主要面向长期协议客户,且采用月度均价的定价模式,其将钢材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平均售价的方式进行转移。
中游钢材流通企业是钢铁产业链中的供应链服务商,其主要向上下游客户提供钢材综合服务,解决上下游普遍存在的采销不对称的定价风险。
矛盾出现于2023年二季度。钢材价格因供需落差和季节性因素而明显回落,下游造船企业根据自身订单和排产计划,希望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采购用于全年生产的船板现货,以达到锁定成本和利润的目的。然而,多数钢铁企业现有定价模式无法满足造船企业的实际需求。
五矿期货协助中游钢材流通企业,通过期货衍生工具进行价格转换,满足了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其中,以浮动价格向钢铁企业进行采购,以固定价格将钢材销售给造船企业,解决了上下游定价不匹配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保供稳价的目的。
在服务过程中,钢材流通企业分别与造船企业、钢铁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帮助造船企业分析现有定价模式中面临的风险敞口、价格风险因子,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面临的风险提出个性化服务方案,包括钢材用量、型号、结算模式等细节,并商议好双方认可的定价基准;另一方面,与钢铁企业进行商谈,形成“钢铁企业浮动价格销售—钢材流通企业价格管理服务—造船企业固定价格采购”的闭环。
具体操作上,2023年5—9月,钢材流通企业陆续为造船企业锁定生产所需的钢材资源和对应的采购成本。造船企业在现货市场直接采购的船板成本约为5780元/吨,而通过钢材流通企业,采购成本被锁定在4980元/吨一线,实现了约800元/吨的增收。同时,钢材流通企业向钢铁企业按照“中厚板绝对价格指数+固定值”的浮动价格采购船板。钢铁企业不承担敞口风险,且获得了约200元/吨的稳定利润。
船板“保供锁价”模式的应用,不仅满足了上游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要求,还满足了下游终端在控制风险、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方面的需求。该项目通过期货公司与中游钢材流通企业提供的综合价格风险管理服务,有效解决了产业链上下游普遍存在的采销不对称的定价风险。借助期货衍生工具,该项目成功实现了保供稳价的目标,并促进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为制造业的平稳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生产国之一,我国制造业的强大生产力和竞争力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确保稳定的产出水平和合理的利润空间不仅是企业保持生产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