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100个集体和100名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为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南方都市报即日起推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系列报道,挖掘展现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事迹风采。
近日,《关于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发布,深圳市福田区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朱虹名列其中。
“这是一片蓝海。”10月28日,朱虹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事调解无疑为法律行业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调解的过程,既是为企业化解商业纠纷做“减法”,也在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做“加法”。
她期待,调解中心未来能立足深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构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让我们的中心既走出去,又能吸引外国法律机构进驻”。

朱虹。
谈调解:需了解双方的底层需求
“很激动,也很荣幸,感到很自豪!”10月28日,华商希仕廷(福田)联营律师事务所主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虹提及被通报表扬一事难掩兴奋。
她留着利落的短发,身着杏色西装套装,干练优雅。身兼数职的她有一连串头衔——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华商希仕廷(福田)联营律师事务所主任、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同时兼任深圳市法学会理事、福田区工商联常委、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
获得殊荣实属朱虹的意料之外。她认为,虽然获表扬的是她个人,但荣誉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辛勤汗水,“还有我们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全部参与运营的、给我们帮助支持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据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是2022年4月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的第三方争议解决机构。作为独立非营利性组织,调解中心秉承独立、中立、自愿、保密、高效的原则,致力于推广“调解优先”的争议解决理念,为国内外商事主体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第三方商事争议解决服务,并于2024年获评“5A级社会组织”称号。
商事调解能有效避免诉讼的繁琐,不仅是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方式,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片蓝海。”在朱虹看来,商事调解无疑为法律行业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伴随着律师人数快速增长,以往靠代理诉讼案件“干老本行”的律师迫切需要改变思路,转换新的赛道。
商事调解过程,既为企业化解商业纠纷做“减法”,也在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做“加法”。
调解的“神奇”让朱虹连连感慨。调解时双方企业坐在一起,由专业调解员居中,“我让他们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快速解决,以便把精力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创建新的商业关系、发展新的贸易。”
对不少律师而言,从法律诉讼的“对抗性”思维转向商事调解的“促成型”思维,无疑是重大挑战。
“我们律师在商事调解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我们做律师时只是担任一方的法律代理人,担任调解员不仅要了解证据事实,有法律背景,还要了解双方的底层需求”,其中涉及律师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共情能力以及对企业的熟悉了解程度。
此外,还要抓住双方的底层需求,“你才能够促进双方坐下来和谈”。
谈发展:提高收案量是关键
近年来,广东积极携手港澳法律部门推动三地调解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人才连接,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商事调解高质量发展。

调解中心。
调解中心成立的短短3年,见证着朱虹在商事调解领域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商事调解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回顾调解中心发展至今,作为理事长的朱虹坦言,“这3年跑的路,每一步都是我们以往没有经历过的,每天都在面临新的挑战。”
调解中心创立之初,朱虹大部分时间都一心扑在中心。首要面临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印刷手册、海报物料、召开沙龙等均需要付费。朱虹一方面尽量压缩成本,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外援”。
调解中心早期需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逐字逐句连标点符号都是我带着小伙伴们,还有我们一些优秀的涉外律师,以及我们法律界的大咖一起去完成的”。
每月,调解中心坚持出一期专业期刊,至今已经完成22期。期刊的内容也离不开众多涉外调解员和律师的热情支持,他们通过收集、精选各类专业文章,并融合部分投稿稿件编纂,让刊物始终保持鲜活的专业视角与实践温度。
如今,忙碌是朱虹的日常工作常态。从调解中心到律所,从职场到家庭,她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努力寻求其中的“平衡之道”。
她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往往前一分钟还在处理调解中心的工作,下一分钟又和团队律师讨论案情。连陪伴女儿时,也会见缝插针地回复工作信息,“时间是挤出来的”。
随着商事调解实践的探索和深入,朱虹将提高案件的收案量作为未来调解中心发展的关键。“从目前案源来看,大家面对商事纠纷还是优先选择法院诉讼,对商事调解不熟悉”。
谈机遇: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调解中心立足大湾区,同时也与国际接轨。
朱虹介绍,其曾成功办理一起跨境商事调解案例,处理温州商人与非洲索马里车队货物运输纠纷调解案。她接案后迅速启动跨国资源整合机制,依托其在非洲市场积累的人脉,构建起多方认可的协商平台,她用专业知识和真诚耐心,让处于僵局的双方重新回归谈判桌,最终顺利解决纠纷。

调解室。
调解中心从2023年3月正式运营至今,案件办理数量达3万件,案件涉及标的额累计约280亿元,案件涉及知识产权、贸易、投资、金融、运输、房地产、技术转让、工程建设及其他商事领域。
此外,调解中心派驻调解员服务重大展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协助化解国际商事纠纷累计覆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朱虹推动调解中心引入港澳调解员76名,国际调解员10名,与40余家港澳及国际专业法律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促成调解中心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法律机构在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访。
作为专家调解员,她积极主办东非国际货物运输案、中以买卖合同案等多个典型跨境商事纠纷,助力跨境企业应对合同履行及出海法律风险。
调解中心还受托运营“深圳市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解纷中心在全国首创“府院联动”机制,成功入选2023年深圳市“十大法治事件”提名。
展望调解中心的未来,朱虹信心满满。随着规则衔接机制不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事调解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朱虹憧憬,调解中心能够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平台资源优势,立足深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以商事调解为核心,构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把调解中心发展成以涉外法律服务为核心的多功能复合型平台,并向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延展,让我们的中心既走出去,又能吸引外国法律机构进驻”。
“港澳需要内地,内地也需要港澳,大家需要互相托举,这就是大湾区的意义。”朱虹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