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
秋高气爽的北京,在数万名跑者穿梭于城市赛道的同时,数据洪流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奔腾涌动,将跑者心率、位置信息、赛道状况等传向云端,护航赛事顺利开展。北京马拉松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跑者的节日,也是观察体育经济发展新趋势的重要窗口。
奔跑的脚步遇上通信科技的速度,让北京马拉松更具活力。这背后,是中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的不凡成就。从北京马拉松中,可以一窥体育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笔者认为,进一步释放体育经济新潜能,需各方协同发力,为体育产业开辟新路径、打造新引擎。
其一,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基座”,实现数据驱动。建议各地超前布局集5G-A、物联网、算力网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关键赛事与场馆实现“数字孪生”,建设可统筹调度全域资源的“城市体育大脑”。这不仅限于赛事管理,还需打通全民健身、场馆预定、体卫融合等公共数据,构建统一、开放、智能的体育服务网络,使体育资源调配迈向“数据决策”。
其二,打造虚实共生的“新体验经济”,加强场景创造。各地应积极培育以“沉浸感”与“互动性”为内核的体育消费新形态;鼓励发展基于VR/AR的沉浸式观赛、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训练伴侣以及线上线下联动的虚拟赛事平台;支持打造集运动、社交、文旅、消费于一体的“体育新场景”,让各类赛事成为创造“体验与生活方式”的价值引擎。
其三,营造前瞻的“创新生态”,提供全面支撑。行业各方需加快建立适应技术迭代的体育数据资产确权、流通与安全治理框架;推行“监管沙盒”等柔性管理机制,鼓励智能穿戴、AI教练等新产品、新模式的快速验证与推广。同时,实施“体育科技复合人才”专项计划,并建立体育数字经济的统计核算体系,为产业创新提供从制度、人才到评估的全方位支撑。
面向未来,各地应当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体育作为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幸福产业的经济潜能,让体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