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访青浦金泽,青草芬芳、白鹭成群,金黄稻穗在微风下沙沙作响……我被这里的美景和生态所深深吸引,开始赴乡村创业。”如今,市政协委员、今粹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菁旌在农业技术领域小有所成,但她发现,周围的孩子们被手机、电脑、网络吸引,接触自然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人类亲近自然的本能在退化。
“很多孩子从小就与自然脱节。对大自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中,甚至不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农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孙菁旌发现,一些孩子对自然界的动植物表现出冷漠或恐惧,不仅难以感受到自然中的美好,甚至出现了虐待小动物、破坏绿树花草等不良现象。
不仅如此,由于走进大自然的频次减少、时间变短,一些孩子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变差,表现为自然环境下变得手足无措,有的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解决孩子们“自然缺失症”已迫在眉睫。如今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幼儿园已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而且对于学科教育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孙菁旌建议,市区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样板经验,组织力量制订发展纲要,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在全市面上提出要求,结合研学实践活动的深化,推进自然教育的有效开展。
此外,建议聘请专业讲师走进校园课堂,使自然教育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在孙菁旌看来,青少年与动植物接触少,导致触觉得不到有效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会影响其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上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设自然教育兴趣选修课,补充完善现有的“自然”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等到条件成熟时,可以探索改革自然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大自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孙菁旌呼吁,上海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社会活动,比如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课堂活动,探秘世界自然遗产,用自然让教育生辉。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将自然教育内容融入春秋游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体验自然教育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家长通过亲子活动带孩子参与各项自然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提交更好的科技创新作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