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这段“关键时期”,农村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并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而在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谈“十五五”时期工作时,也单独介绍了“三农”工作。他说:“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
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这些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但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我国仍有约200万个自然村、4.6亿多乡村常住人口。如此大的体量下,农村的人们生活得好不好、生产能力强不强、各项资源有没有用起来,无疑与多个维度的战略目标紧密关联。
介绍和解读四中全会精神发布会上提出的第一个抓手,就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牢端稳。这也是“三农”工作的基础与根本。
从供给侧看,近年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国际形势动荡加剧,内外部都存在不确定性。从需求侧看,随着国民饮食结构调整,更多的肉蛋奶需要更多的饲料粮,因而我国粮食需求也不断扩大。这也是为什么在2024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延伸来看,这也是四中全会所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题中之义。
长期以来,部分地区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甚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些行为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以其为代价建设的所谓的产业项目,也不见得能有多少竞争力,甚至很快就被市场淘汰。这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一盘棋”思维的缺失与政绩观的错位。
这些年谈地区发展,常提“因地制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再次提出,保持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总体稳定;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各展所长。从总体视角看,这要求的是各地区保障发挥好各自在国家经济体系里的职能,比如粮食主产区,就应优先保障好粮食生产。
当然,这也要求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要帮助那些“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比如这些年陆续试点的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使要素更为集聚的地区拥有了更匹配需求的建设用地指标。
另一方面,也要为那些不直接承担经济快速增长职责的地区提供更多的兜底补偿、更有力的支持——这里又说回了农村。对面临人口转移、又肩负粮食安全重任的农村,可以有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更偏向“结果公平”。
《建议》对这些方面也做了充分考虑。在农业农村和区域发展两章中的相关表述,如“健全财政优先保障,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力度”“细化明确特殊功能区,完善支持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均指向于此。
归根结底,在“十五五”时期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关键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让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根据发展的需要,破除壁垒、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把经济增长的“蛋糕”做得更大。另一件,是在“分蛋糕”的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一类地区、任何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