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将于2026年11月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这意味着,继2001年上海、2014年北京后,深圳成为中国“APEC第三城”,跻身国际顶级主场外交的舞台中心。
过去45年,深圳GDP从不到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已是中国对外展示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核心窗口。
作为“外贸第一城”,深圳的经济外向度与APEC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宗旨高度契合;作为“创新之城”,深圳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均有广阔的国际合作机会。
不过,一座足以支撑高能级外交盛会的“国际大都市”,其影响力不仅源于经济与科技硬实力,更需要生活配套、文化氛围、生态环境等软实力支撑。
于深圳而言,机遇中也伴随挑战。若抓住这次凝聚全球目光的机会,深圳有望撬动城市能级跃升,在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上,刻下更深的印记。
亚太之约,深圳启航
成立于1989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成员GDP总和占全球60%以上,贸易额占全球一半以上。
2026年,中国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主。对于东道主城市,大湾区城市被寄予厚望。
11月1日,消息落定——APEC 2026花落深圳。这座长期以“创新”闻名的城市,迎来了国际主场。
不同于北京、上海有多年的城市文化积淀,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不到3亿元GDP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仅用了45年,“深圳速度”享誉世界。
兴于改革开放,深圳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2024年以4.5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稳坐中国“外贸第一城”,这更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气质”不谋而合。
APEC因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而创立,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经济增长和繁荣为目标宗旨。对APEC成员经济体来说,深圳早已是熟悉的贸易伙伴。海关曾披露一组数据:2024年1-10月,深圳同APEC其他经济体的进出口额达2.54万亿元、增长18.9%,创历史同期新高,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67.7%。
今年,AI引领中国奔向“斯普特尼克时刻”,外资先声而至,深圳亦是一大“首选地”。上半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209亿元,同比增长11.3%;在新设外资企业数量上,深圳以半年新设5581家的成绩维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西门子、法雷奥、通力电梯等跨国巨头纷纷“加仓”。
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度登顶。这既让世界看见了粤港澳大湾区强劲的科创“合力”,也发现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6.46%,R&D强度已显著高于美、日、德等传统科技强国。其中,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居全国第一,占全社会研发投入93.3%,腾讯、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触角遍布世界。
经济、科技实力支撑下,年轻的深圳,如今已是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也聚焦了越来越多国际目光。据《特区实践与理论》最新文章透露,“十四五”期间,深圳市外办共接待外宾团组1242批次,其中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4批次、其他部级以上团组245批次。
亚太之约,这次从深圳启航。据新华社报道,中方表示愿以2026年APEC为契机,同各方携手构建亚太共同体,促进亚太地区增长和繁荣,着力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互联互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务实合作,为亚太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和动力,更多造福亚太人民。
“国际大都市”进阶
“This is really Shenzhen. This is like a tech city!”
4月,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深圳开启旅游直播。他亲睹“湾区之光”摩天轮的壮观,还与人形机器人共舞、体验eVTOL飞行,吸引全球近700万人次在线观看。
另一面,华强北商圈上半年日均客流达75万人次,其中外籍人士日均超7000人次,同比翻番,运动手表、无人机、翻译耳机等“中国智造”皆成“爆款”。
从高呼“tech city”的千万粉丝网红,到电子产品柜台前看货、谈价的全球客商,更多元的人群面孔,是深圳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去年发布的“全球城市”榜单中,深圳从2022年的第41名升至30名,并从Gamma级(三线)提升至Alpha级(一线),与北京、上海、香港等居同一方阵。
即使跻身“全球城市”一线,相较北京、上海,深圳承办APEC等高级别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经验尚少。而举办一次国际盛会的意义,一面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面,东道主城市有望迎来连锁的发展效应。
例如,2001年APEC登陆上海,就曾掀起一阵对沪投资热潮——微软公司将此前在上海成立的“亚洲技术中心”发展为“全球技术中心”,惠普公司在上海成立“惠普全球软件开发中心”,通用汽车则宣布在中国建立第一家汽车信贷公司。
故而,接下来一年将是深圳全面对标世界一流的关键“蜕变期”,从而以更加欣欣向荣的城市面貌接受世界检阅。
年初,深圳就以“1号文件”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方案(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城市综合实力世界领先,初步建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结合来看,GaWC被认为是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排名之一,其衡量指标包括人口、国际机场、国际金融机构、股票交易所、公司总部、国际文化机构、港口等;深圳“1号文件”则围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窗口、营造国际一流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塑造城市国际品牌形象4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不难看出,无论“全球城市”还是“国际大都市”,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配套、文化氛围、生态环境等亦是重要维度。而这些维度,深圳均在持续耕耘和补足。
例如,深圳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外资来深“不见外”。截至10月,深圳已累计认定十批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包括沃尔玛中国、金拱门、星巴克、大新银行等,受认定企业可享受人才奖励、货物通关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重利好。
再如,深圳发力教育、医疗国际化,外籍人士工作、生活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前海引进哈罗、坎特伯雷国王等9所国际学校;新加坡绿叶医疗集团将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目前已取得营业执照并确定选址。
拥有“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等美誉,深圳还培育出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极具设计感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全球规模最大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深圳湾文化广场等文化地标接连落成。
从吸引外资布局,到打造国际一流生活圈、涵养多元城市文化,深圳正向“国际大都市”进阶,静待2026年尽东道主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