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1 06:33:30 股吧网页版
申城公布网络犯罪新趋势:35岁以下涉案者占近八成,AI犯罪激增90%
来源:上观新闻

  当AI“换脸”成为诈骗工具,当网络直播沦为犯罪温床——数字时代的新威胁正悄然逼近。昨天,上海市检察院发布的工作情况显示,网络犯罪已呈现出精准化、跨境化、技术化新趋势,而35岁以下年轻人成为涉案主要群体,占比高达77.7%。

  数字背后的警示:年轻人成网络犯罪高发群体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428件16186人。其中,电信网络诈骗仍居首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网络开设赌场罪、网络售假罪紧随其后,这五类案件占比超过八成。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犯罪呈现“年轻化”特征。在起诉的犯罪嫌疑人中,35岁以下占比77.7%,而在诈骗犯罪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5%。

  犯罪升级:从“广撒网”到“精准钓”

  当前网络犯罪已完成“模式升级”。诈骗分子不再“广撒网”,而是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全职妈妈”等特定群体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刷单返利、虚假购物、投资理财等套路持续高发。

  犯罪形态也更加复杂。境外诈骗窝点与境内犯罪团伙紧密勾结,形成层级清晰、分工专业的犯罪网络,并与偷越国(边)境、非法拘禁、洗钱等犯罪行为交织,形成复合型犯罪生态。

  新业态暗流:直播电商成犯罪新载体

  在网络直播、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同时,监管盲区也被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直播成为诈骗、赌博、非法集资的新载体,借助其互动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扩大侵害范围。

  电商领域内部腐败风险凸显,关键岗位人员利用招商、选品等职权谋取私利。共享经济平台则面临技术入侵风险,犯罪分子通过篡改定位数据、虚构交易等方式骗取平台补贴。

  技术滥用:AI制造“安全黑洞”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数据爬取等新技术的恶意利用,正在形成威胁数据安全的“黑洞效应”。犯罪分子利用AI伪造、深度合成等技术突破安全防护,伪造证据、冒充身份,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更侵蚀社会信任机制。

  数据成为犯罪新目标。部分企业因安全防护薄弱频遭技术入侵,通过系统漏洞利用、API接口滥用等手段,公民个人信息被批量窃取用于精准诈骗、非法营销等下游犯罪。

  检察应对: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

  面对新挑战,上海检察机关构建了“全链条打击、多维度防控”的治理新格局。全市建成13个网络检察站点,形成“一中心、两空间、多集群”的网络检察综合治理矩阵。

  在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检察机关2024年以来起诉3500余人,强化追赃挽损,切实挽回群众损失。同时纵深打击为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支持、资金转移等服务的“黑灰产”。

  在能力建设方面,检察机关加强“法律+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黄浦区检察院选聘数字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专家担任智库顾问,虹口区检察院构建“1+1+3”工作体系,市检察院牵头举办打击治理网络犯罪公检法同堂实训,持续提升专业办案能力。

  在法治宣传方面,上海检察机关创新制作《弄堂里的故事》系列微视频,开展“庭审进园区”“公诉现场”等公开活动,组建专家讲师团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讲,累计覆盖企业1100余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