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核心要义在于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浸润民生温度,既总结“十四五”时期民生领域的坚实成就,更擘画“十五五”时期增进人民福祉的宏伟蓝图。
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
他认为,“十五五”时期必须精准协调好一二三次分配的发力方向,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建构好“橄榄型分配格局”,让民生底色更浓、幸福成色更足。
从全面小康迈向高收入国家
《中国经营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就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领域成效显著,你如何看待这5年的民生进步?
张翼:“十四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带领14亿多人口战胜新冠疫情,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形成了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赓续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
2024年年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9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缩小到2.34,城镇化率提高到6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扩大到41.8平方米,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1000斤,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29.8%。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科技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的小轿车数量已经超过50多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成为“轮子上的国家”。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为“十五五”时期民生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营报》:“十四五”规划收官后,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4万美元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历史性跨越具有哪些里程碑意义?
张翼:“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世界银行将人均GDP为1.39万美元确定为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线。经过“十四五”时期的持续发力,我国人均GDP已连续多年超过1.3万美元。伴随总人口的减少和GDP总量的增长,估计到2025年年底,我国GDP总量将超过140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1.4万美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首次昂首阔步迈进高收入国家之列。
这一跨越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新时代以来,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进阶为中高收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从中高收入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国家的过程,将彻底改变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面貌,使我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再次迈上新台阶。
高质量就业与三次分配协同发力
《中国经营报》: 《建议》提出“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你如何理解“高质量就业”?202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220万人,未来高校毕业生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
张翼:在《建议》的宏伟蓝图中,我最关心的是民生议题。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在就业市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已然显现: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既会替代部分传统就业岗位,也会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形态。
在“十五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劳动力的增量主要是农民工。但随着人口结构转型,“十四五”末期农民工总量已近峰值,增长弹性趋于收敛,35岁以下农民工占比持续下降,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024年已达31%以上。未来10年,高校毕业生将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222万人,在大学生薪资水平与农民工收入趋于均衡、形成新的教育分流机制之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中国经营报》:科技创新可能加速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这与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似乎略有分歧。你认为如何通过协调三次分配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张翼:“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收入增长中缩小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科技创新速度越快,一次分配中收入差距拉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为激发活力,必须在一次分配中既坚持“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也坚持劳动者的工资决定权,确保劳动者在企业效益提高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在二次分配中,必须优化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在三次分配中,发挥公益组织、志愿服务、慈善团体的积极作用。
只有协调好一二三次分配的发力方向,才能在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建构好“橄榄型分配格局”,在经济增长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只有较好解决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压力问题,补足了民生保障存在的短板弱项,我们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轻装前进,确保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切“三农”民生短板农民养老保障升级
《中国经营报》:你曾多次关注农民的养老待遇问题。“十五五”期间,你认为“三农”领域的农民保障应如何改善?你心中2035年农民基础保障的理想图景是什么?
张翼:近年来,我一直高度关注城乡居民养老金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与时俱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量力而行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这是新时代以来值得大书特书的民生壮举,但养老保险领域仍存在短板。在养老保险中,我们不得不把养老保险的主要提升动力置于基础养老金之上。
《建议》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切中了民生痛点。2024年,在能够领取待遇的全国城乡居民中,基础养老金平均才123元。在城乡居民中,最主要的参保主体是农村居民。2025年,在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有限的情况下,为居民基础养老金增加了20元。所以,现在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为143元。如果加上地方各级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的缴费,当前城乡居民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估计在240元左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最大的短板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能否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如期完成了脱困任务,最终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短板应该是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提升问题。
如果我们在“十五五”时期和“十六五”时期,用10年时间将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能够提升到以当前不变价格计算的500—600元甚至更高水平,再辅之以房前屋后种植的蔬菜瓜果等,那就基本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同时,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将大幅减轻子女养老压力,也能释放消费潜力。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