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关举措。
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注重供需对接,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攻关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做好场景资源开放、中试验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等工作,促进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会议指出,要用改革创新办法培育更多新场景,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等“硬件建设”,做好法规、制度、政策等“软件支撑”,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此外,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到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关乐宁曾撰文对“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进行解读。
关乐宁认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一方面能够对技术研发形成“动力源”,带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产业发展找到“方向标”,助力凝练技术方向与优化技术路线。
关乐宁认为要更好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形成应用驱动创新、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需要把握三大要点。
一是推动先进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二是围绕“传统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前瞻性、验证性、试验性应用场景项目。三是构建择优培育的应用场景对接机制,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建立常态化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清单征集、发布、遴选机制。
在具体落实上,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推出相关政策或者展开实践。
2025年9月18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合肥市新场景规模化应用示范行动方案(2025—2027年)》,表示为贯彻落实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的部署要求,形成场景应用催生高水平创新、场景需求驱动高质量供给的良性循环,推动合肥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2025年10月28日上午,2025嘉兴市场景创新应用合作对接大会召开,重点开放31个场景需求,并推出81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这些场景主要覆盖了关键的先进制造产业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环保等民生领域,比如“重大工程智慧巡视应用场景”“智能临床研究型病房应用场景”等。总体来看,不仅有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政务、低空经济等方面开放的17个公共场景需求,还有围绕智慧化、高端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开放的企业转型升级场景需求14个。
会上,还以清单目录形式发布了81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比如嘉兴大学提供的“复杂狭小环境智能柔性机器人关键技术”;大运河长虹实验室提供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布匹瑕疵检测关键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