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五五”航程即将开启,中国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公布,为深入解读《建议》中的经济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绍杰,解析这份规划建议在承前启后中的创新性与指导性。
周绍杰指出,《建议》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不仅与“十四五”规划建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脉相承、紧密呼应,又立足新发展阶段实际,直面现实挑战,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
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中国经营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5年规划建议,《建议》有哪些鲜明特点和创新性提法?
周绍杰:“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十五五”时期,我们就进入到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
在战略部署方面,《建议》系统提出了12项战略任务,其中对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共同富裕、全面绿色转型等给予了重点强调,并提出诸多创新表述。
比如,在扩大内需方面,《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直接回应当前内需不足的突出问题;在科技创新方面,强调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等。
需要关注的是,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建议》尽管将“科技自立自强”在章节排序上放在了第二位,但其核心要求已深度融合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过程,包括“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及其他具体安排,充分体现了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整体思路。
《中国经营报》:《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如何理解“合理比重”?“十五五”时期应该如何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周绍杰: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约为25%,与服务业(约56.7%)和第一产业(6.8%)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格局。
“十四五”时期,国家尤其强调制造业的比重,很多省份也都提出了“制造业当家”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稳定制造业的比重。其核心考量在于,一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二是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在此背景下,若我国在经济水平达到比较发达之前,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比重都低于我国。展望“十五五”,我国制造业的比重如果能守住25%左右这一水平,就能较好地满足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推动制造业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只有通过持续创新提升竞争力,才能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部关税压力带来的外迁影响,从而稳定制造业的基本盘。
《中国经营报》:《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期间应如何进一步加快壮大培育新质生产力?
周绍杰: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于产业的升级换代;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正是科技创新的两大重要依托。
当前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全球领先,但转化率仅约40%,大量专利未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在此背景下,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推动创新成果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并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加快发展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已经明确,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
其中,因地制宜就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刀切”,比如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攻关芯片、大模型等尖端领域,各地应结合自身禀赋,或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或培育符合地方条件的新兴产业。
提振消费的关键是激活服务业和民营经济
《中国经营报》:《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五五”期间我国GDP需以什么速度保持增长?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周绍杰:学界普遍认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核心量化指标是,人均GDP在2035年比202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按美元计价,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从2020年的约10600美元提升至21000美元左右。
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约4.4%。具体到“十五五”期间,如果GDP年均增速能达到5%左右,将为实现2035年目标赢得主动,也会为“十六五”时期经济增长赢得空间。
但实现5%左右的增长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十五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方面的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特别是要全力挖掘内需潜力,释放创新动能,并激发对外开放活力。
《中国经营报》:《建议》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十五五”时期政策层面应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
周绍杰: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速能否实现年均4.4%或5%的增长,也要靠消费。也正因此,《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十五五”时期提振消费的关键,是激活服务业和民营经济,这是创造就业的主渠道。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就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对消费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重要业态消费,比如“文旅+”新业态消费。我们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规模与家庭部门的消费率呈现高度相关关系。
此外,我认为还要加快部分社会领域的改革,降低预防性消费动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这些都是长期性的工作。总之,扩大消费,将是“十五五”时期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治理的一个关键领域。
《中国经营报》: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调整还将持续多久?“十五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如何?
周绍杰:我们初步估算,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74%左右。也就是说,从当前的67%提高到74%,还有7个百分点,相当于未来10年,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将新增1亿人左右。说明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还有需求支撑空间。
城镇化率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关,但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在“十五五”期间,特别是前两三年,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调整压力,难以迅速扭转当前态势。
一方面,当前商品房待售面积存量很高,形成了较大的库存压力。房地产投资负增长与待售面积持续增加并存,表明市场需求疲软。因此,“去库存”将是“十五五”前期需要面对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市场将面临结构性分化,部分具有人口吸纳能力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其需求仍有支撑;而许多面临人口外流的中小城市,将成为收缩型城市,其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房地产本身具有资产属性,使其调整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具有长期性。对比此前从1998年房改后持续约20多年的快速增长期,当前仅约5年的调整时间可能并不充分,市场出清和信心修复通常需要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