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承办的2025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十五五’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与会专家表示,“十五五”时期是特别关键的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在这一时期加快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构建起公平、可靠、可持续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速推进奠定牢靠的稳定基石。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面向“十五五”至2035年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一是要将社会保障置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来定位。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共同富裕更需要社会保障支撑,要全面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步伐,让国家发展成果通过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以新发展观看待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要真正厘清影响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因素,既要客观看待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挑战,更要理性看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关键是事在人为、理性作为。三是要基于目标导向,立足现实问题,寻求正确且合理的路径。现代社会保障应当是健全的、完备的、公平的、可靠的制度安排,现实离目标显然还有较大差距,而走向目标的路径可能有多条,社会保障学界的任务就是在比较鉴别中找到正确且合理的改革与发展路径。四是当务之急是要尽快优化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尽快补上社会福利与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将提供清晰、稳定预期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持自主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我国在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定力。他表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社会保障领域。落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有所为等方面形成合力。他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保障知识体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以中国视角研究本土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建立基层实践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保制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