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当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席卷杭州,郑杰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离开炙手可热的TMT行业,投身医疗健康领域。
十年后,他创立的树兰医疗不仅成长为以科技为引擎的医疗集团,更以计算医学创新者的姿态,重新定义社会办医的可能性。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十年树人,从幼苗到大树。郑杰创办的树兰医疗,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引擎、普惠为愿景的社会办医疗集团,更以计算医学创新者的姿态,开启了医疗行业的创新生态之旅。这场从商业到生命的跨界长征,背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医疗普惠的执着,也是一场技术与生命的深刻对话。
跨界引领者的“先发优势”
在TMT行业的建树,让郑杰有了先发优势。
他们是医疗行业的科技先行者。比如,树兰医疗自主研发的AI健康智能体Dr.Shu(树医生)已经正式发布,迭代后的AI能力在医院快速落地。
这是科技型医疗集团的管理者的优势,郑杰感受到“争分夺秒”,与梦想一搏的勇气和决心。
时不待我,他所擅长和喜欢的两个领域交汇了:科技与医疗在这一刻像两条线,从平行走到了交叉。
在杭州,树兰医疗创始人郑杰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 “十年前,病历互不相通,数据难以沉淀,医生们的科研潜能也无法充分释放。”正是这些痛点,推动他创立树兰医疗。
树兰医疗的发展历程中,“计算医学”这一前沿理念对郑杰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概念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发展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计算医学领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视角,就是‘系统’。在系统医学的框架下,人体被理解为一个高度复杂的整合系统,各个器官和功能模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精密的调控网络相互关联。”郑杰说。
他开始思考,什么是关键一步。在郑杰看来,计算机医学提供的整体性视角能够揭示此前难以发现的生理病理机制,也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基础。
理念开始萌芽了。
2015年,郑杰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OMAHA,Open Medical and Healthcare Alliance),推动医疗数据标准化与开源共享。2016年,树兰集团推出国际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iMDT),通过远程会诊将自身的优质专家资源产品化、线上化,成功下沉至全国17家医疗机构,这一跨区域医疗协作的新商业模式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初步彰显科技普惠的价值。
树兰集团开始全面构建数字化服务生态并自主开发阿拉丁用户服务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2023年,树兰接入浙江省“浙里护理”平台,将专业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场景。一年后,护理团队已拓展至59项居家服务项目,78位护理专家累计完成近200例次服务,最远辐射70公里。
树兰医疗数据基建完成后的十年中,大数据接入、影像科等各细分场景与AI技术的嵌套组合都以这一自研系统为基石。
2025年,有更大更有想象力的事情要做:树兰集团的AI布局开始了。
这是他们的关键节点。树兰集团宣布了“All in 科技”战略升级,郑杰提出,以“计算医学”重构未来医疗模式,在落实AI未来医疗战略方面,树兰医疗良渚医学中心将发展为AI未来医院。
在这一个十年,树兰找到了新的方向。
2024年7月,树兰医疗良渚新城树兰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举行主体结构封顶仪式,预计将于2026年左右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营。
良渚实验:AI医院的“无人区”探索
郑杰带领的TMT团队科技的敏捷思维,争论着电子病历系统的UI设计。这个场景后来被树兰医疗称为“医学黑客马拉松”——当互联网极客遇上白大褂,两种基因的碰撞就此开始。
正在建设中的良渚医学中心,正进行着中国医疗史上来自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一个实验:这里,是一个通向未来的接口。
作为一家科技型医疗集团,树兰集团始终坚持以“医疗服务+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框架,在这一体系中,计算医学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贯穿业务布局与科研转化的核心引擎,支撑着两条曲线的协同发展。
至今,树兰医疗与每日互动等多家数据智能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深化智慧医疗布局,推动AI未来医疗战略落地。
这是AI未来医院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计算医学学科发展方兴未艾。以美国为例,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计算医学系,它的前身是有40多年历史的生物数学系。在国内,树兰医疗与浙江树人学院合作创办树兰国际医学院,并专门开设 “计算医学” 课程,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系统传授计算医学相关知识,推动该学科在国内的人才培养,为计算医学在临床场景的落地应用奠定人才基础。
在科学范式演进过程中,计算医学经历了从早期的经验医学到数据医学,再到最后的计算医学,其本质是能够真正的模拟出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而目前AI下一步重要方向是人工生命,也就是AL(Artificial life)。
基于这一认知,树兰从创立之初就明确“探索生命本质,呵护人类健康”的使命,致力于成为中国版的“梅奥医疗集团”——既治病救人,也探索生命科学。
他们有双曲线布局。
在第一曲线——医健服务层面,树兰集团以重症医学和专科诊疗为根基,打造“目的地医疗”品牌。而计算医学在此过程中,正逐步赋能临床决策与个性化治疗。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影像信息与电子病历,树兰构建肝病、肾病等高质量专病数据集,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预后预测等智能工具,提升诊疗精准性与效率。
在第二曲线——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方面,树兰集团以临床需求为起点,依托树兰国际医学院、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人才-科研-应用”闭环的形成。集团内不仅设有四个国家认证的规培基地,郑杰本人更亲自担任“计算医学”课程讲师;科研团队则聚焦人工器官建模、数字手术仿真、多尺度生命建模等前沿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形成专利积累;最终,这些成果通过树兰的孵化器与产业合作机制,走向临床验证与产品化,如AI健康智能体Dr.Shu、个人健康档案系统等,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价值转化闭环。
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突破口是计算医学。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树兰开创性地提出并实践"计算医学"理念,成为国内较早将其应用于医学场景的机构之一,而计算医学是双曲线、尤其第二科技曲线的重要支撑。
站在新起点,树兰正以AI为引擎,开启“计算医学”驱动的新十年征程。
下一个十年:AI医疗的新征程
郑杰的判断是对的:“第二增长曲线没有天花板。科技转化越快,普惠的价值就越大。”
计算医学不仅为树兰医疗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技术壁垒,更使其在社会办医机构中率先形成“医学-数据-计算”三位一体的新一代医疗范式。
这些创新成果已形成“1+X”模式并向外扩散:旗下树兰(安吉)医院专注老年康复,树兰(衢州)医院聚焦肿瘤区域中心,树兰(博鳌)医院则借助海南乐城先行区政策,引进国际前沿药械,完成全球首款智能人工耳蜗落地等,这些,形成了一个计算医学导向的 “人才-科研-临床应用转化”的闭环。树兰准备好了。
十周年之际,树兰集团宣布“All in 科技”战略升级,重点发力“AI未来医院”与计算医学平台。计算医学的终极目标是“生命仿真”,通过多尺度建模、超级计算与医学知识工程,构建可解释、可交互的“个人数字孪生”(Personal Digital Twin - PDT),在虚拟世界中完成用药模拟、手术推演与方案优化。
用科技探索生命本质,用医学呵护生命健康。
他们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健康数据库,从电子病历(EMR)、电子健康档案(EHR),到个人健康档案(PHR)乃至“个人生命云”(PLC),数据维度不断拓展,为数字孪生提供动态数据来源。
2024年,由树兰国际医学院参与的浙江省“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该实验室基于AI模型和计算医学,专研人工器官精准替代与修复新技术,标志着树兰集团在计算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良渚医学中心也是重头戏的一部分。未来3-5年,树兰医疗将建设运营良渚医学中心——一座融合智能化与数字化元素的2.0版新型国际医学中心。
郑杰称:“这不仅是一家AI医院,更是在卓越临床能力基础上,融合消费医疗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多语种、多险种、线上线下无边界的全新医健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树兰医疗从未将技术突破局限于自身。他们更期待的,是把计算医学与AI医疗的探索,转化为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基石与生态。
作为社会办医机构,树兰医疗也深度融入中国医疗体系的宏大图景。通过与30余家保险公司合作,树兰医疗推动医保与商保协同,实现费用直结和就医便利;杭州医院开设医养结合病房,可长期照护高龄和慢病患者;博鳌医院依托“零关税”通道,加速新药新械落地。这些路径都指向同一个信念:不仅在做“医疗补位”,更在以科技温度缝合体系缝隙,让人人受益。这些实践也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反哺计算医学的成长。技术,唯有扎根于人,才能生生不息。
“十年磨一剑,我们实现了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疗’到‘健康’的跃迁。未来十年,我们将推动AI与医健服务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真正普惠于民。”郑杰表示。树兰集团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办医创新发展的缩影,也为行业提供了一条“中国路径”。
在AI医疗高速发展当下,这位“极客”创业者的跨界征程,正书写着中国医疗科技的新篇章。
医疗AI高速发展,郑杰正全力以赴躬身入局。
树兰的新十年,正悄然启程。这一刻,窗外阳光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