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1月10日起,我国将面向全国,为2011年11月10日及以后出生、年满13周岁的女孩免费接种两剂双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间隔6个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称,这标志着中国在宫颈癌防控和妇女健康促进方面迈入历史性新阶段。
10月30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世界卫生组织于10月31日发文祝贺中国作出“里程碑式决定”,称此举将保护数百万女性和女孩免受宫颈癌侵害。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朱兰表示,及时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全球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我国已上市的HPV疫苗可预防约70%以上的宫颈癌。
为什么确定为13周岁女孩?
世卫组织建议9至14岁女孩接种HPV疫苗,在病毒暴露前接种可提供最佳保护,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多国研究表明,青春期早期接种能显著降低感染和癌前病变风险。
为何我国选择13周岁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的接种年龄?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安志杰解释,这是综合考虑保护效果、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的最优方案。
他指出,从感染风险看,HPV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在性行为发生前接种能获得更强保护。“相关研究显示,9—14岁女孩接种HPV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是15岁以上人群的2倍以上,保护效果可持续至少10年。”因此,在13周岁接种可获得更高抗体水平和更持久的保护。
据了解,双价HPV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HPV16型和18型感染引起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这两种病毒型别是全球约70%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
两剂间隔期最好不超过1年
宫颈癌是极少数有望被消除的癌症之一,这得益于安全有效的疫苗、筛查与治疗。但我国宫颈癌负担仍然沉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宫颈癌病例约15.1万例,死亡约5.6万例,占全球总数近五分之一。
“这是中国妇女健康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注入了强劲动力。”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表示,“通过为新生代女孩接种HPV疫苗,中国正推动全球让宫颈癌成为历史。”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介绍,HPV疫苗接种程序为两剂次,两针间隔6个月,建议间隔期不超过1年。
关于能否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王华庆表示,临床研究证据充分:HPV疫苗与甲肝、乙肝、百白破、脊灰、流脑等疫苗同时接种,未发现有效性下降或安全性风险增加。
但他提醒,应选择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注射器——例如左上臂接种HPV疫苗,右上臂接种其他疫苗。
多部门协同保障疫苗供应与接种安全
根据通知要求,各级疾控部门将会同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摸清适龄女孩数量与既往接种情况,精准掌握目标人群。
接种单位将通过预约分时段、错峰接种等形式提供服务。公众可关注所在地疾控机构或接种单位发布的相关信息,在当地正式实施后登记接种。
为保障HPV疫苗生产与供应,工信、药监及疾控等部门将强化生产供应监测,提前做好原辅料储备与生产排期,确保疫苗供应稳定。药监部门将根据产量安排批签发资源,保质保量完成批签发工作。
同时,接种单位须配备急救设备、药品及疑似异常反应处置人员,由医联体牵头医院派出专家下沉基层指导,确保在出现疑似不良反应时能及时处置。
此外,各级疾控机构还将加强对疫苗接种及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与调查处置,确保接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