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对“十五五”时期如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议》中多次提及能源,明确“十五五”期间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提出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推动能源资源基地布局优化、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确保能源资源安全等重大任务。
国家能源局将根据《建议》编制“1+5”能源规划,科学研究谋划目标指标、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项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加强与省级能源规划衔接指导,倒排工期、加强统筹,确保圆满完成“十五五”能源规划编制任务,以新型能源体系和能源强国建设成效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能源建设步入快车道
《建议》聚焦“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为其注入了更为具体的实施内涵。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议》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在具体路径上勾勒出清晰蓝图,标志着我国能源体系转型进入全面深化与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非首次出现。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颁布,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李琼慧进一步介绍,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中明确了,2025年能源工作十大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包括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更大成果。
具体如何勾勒新时期“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路径?《建议》具体提出了包括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等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敦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议》中关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六条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内容呈现“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条阐述我们的目标,即建立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随后的四条内容分别从清洁能源、传统化石能源、智能电网与微电网、储能与抽蓄以及用户侧四个维度展开,这些对应于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源、网、储、荷四个方面。最后一条涉及市场机制,它构成一个总体保障框架。
“回顾过去的传统电力系统,其投资与建设主要发生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前。”刘敦楠表示,在构建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时,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引领作用,以保障该系统在经济上可行、高效率低成本、市场化运作且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最终的制度保证。
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
《建议》进一步提出,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其现实紧迫性与复杂性正日益凸显。如今,非化石能源成为新增电力供应的主体。过去4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4%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截至今年7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经达到了22.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60.8%。
风电光伏充分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与此同时,风光的超目标发展也带来源网荷储发展不协同问题,突出表现为源的发展快于网和荷。”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部分风光项目与本地负荷、外送通道不适配,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弃风弃光问题。
面对这一系统性难题,《建议》明确提出了“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的解决路径。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刘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充分消纳和高效利用,需要发挥非化石能源品种之间多时间尺度互补效应,不断提升波动性电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有效保证输出电力稳定性,持续提高有效容量水平,同时也要科学合理配置长短时调节资源,既要支撑多能互补一体化高效送出,又要保证源网荷储一体化多元协同,进一步因时因地制宜细化落实“适当放宽利用率”政策,构建新能源合理利用率实施体系,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是打破资源禀赋约束关键举措,本质就要求在调节资源存量挖潜和增量优配上实现高效协同,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柔性交直流等先进输电技术,逐步提升外送通道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充分利用受端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求依靠区域产业加快升级,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数字中心等新业态,持续提升本地消纳空间。同时,要创新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管理机制,以及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市场机制,激发常规电源保供和调节能力,充分保障新能源在成为装机主体基础上加速向电量主体深刻转变。
市场机制激活新型能源体系活力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既需要坚实的硬件基础,也离不开灵活的市场机制。《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将其置于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位置。
储能领域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
“储能行业必然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只是刚刚开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储能要向更大规模、长时储能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向构网型方向发展,提高对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的支撑能力,更灵活地提供各类辅助服务。过去三年,中国的并网储能规模每年翻一番,类似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在“十五五”期间延续。
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与层出不穷的能源新业态深度融合,共同重塑电网的形态与运行逻辑。
刘俊表示,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依托先进控制技术,可充分发挥顶峰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甚至惯量支撑等多种功能,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挥跨周/季等长周期调节平衡功能。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需推动短时与长时新型储能并重发展,加强构网型储能研发。一是重点发展低成本高功率的锂/钠离子电池/电容等短时储能技术;二是加快长寿命低成本本征安全的固态电池、先进压缩空气、液流、熔盐等长时储能技术攻关;三是加强构网型技术攻关,完善明确涉网技术标准,引导构网型、跟网型储能合理配比。对于智能电网、微电网而言,需要进一细化明确不同类型和时长储能在系统中的规模、结构、布局及功能定位,以功能定位为抓手,推动储能规模结构与技术创新一体化规划。
《建议》还提出,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对于市场机制改革,刘敦楠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建立多元价值的电力市场体系。
他解释说,传统电力价值主要体现在可随负荷调节的电能量上。未来,必须将新能源的电能量价值、灵活资源的调节价值以及保障电网安全的可靠性价值等进行区分,并通过市场机制分别给予合理回报,从而激励灵活性机组、储能和需求侧响应等资源获得充分发展。
而对于企业来说,“价格波动加大、用电结构复杂”的新型电力环境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吴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企业而言,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从“固定电价时代”迈入“波动电价时代”。电价不再单一稳定,而将随市场供需、时段与区域差异而动态变化。企业需积极调整用能策略:一是通过参与中长期合同与现货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平衡成本与风险;二是利用分时电价、需求响应、储能和自建光伏等手段,实现负荷侧灵活调节,降低峰时用电成本;三是强化能耗监测与数据分析能力,优化生产调度与能效管理。总体来看,未来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生产效率,更取决于企业对电力市场变化的适应与响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