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锦波生物(832982.BJ)来说,商业化变现仍是重要议题。
近日,锦波生物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其增长态势正面临行业性的挑战。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96亿元,同比增长31.10%;归母净利润5.68亿元,同比增长9.29%。
尽管维持增长,但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这一趋势并非孤例。以锦波生物、巨子生物为代表的胶原蛋白企业普遍出现增速回落、毛利收窄等问题。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旗下胶原蛋白品牌“润熙泉”被传停运,聚源上美子公司“胶原丽”也已被传悄然注销,行业整体步入调整阶段。
胶原蛋白赛道为何集体“失速”?增长瓶颈背后是短期波动还是结构性转变?龙头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当前困局?从锦波生物的财报与战略动向中,或可窥见行业下一步的演变方向。
上半年增速创新低
最直观的表现是财报数据。具体到季度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锦波生物的营收、归母净利及扣非净利同比增速均保持在60%以上,分别为62.51%、66.25%和70.92%。
二季度时,该公司数据指标便出现较大回落。营收、归母净利及扣非净利同比增速分别为30.44%、7.36%和6.96%。
事实上,自2021年开始,锦波生物同期营收增速均超过50%。可以说,该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
到了第三季度,该公司营收虽同比增长13.36%,但扣非净利同比下降幅度达16.72%,现金流净额同比也下降8.05%。
业绩波动的背后,是该公司产品层面的变化。
比如,薇旖美作为国内唯一获批的Ⅲ类重组胶原蛋白注射剂,业绩贡献力度在逐渐下滑。上半年贡献营收6.45亿元,同比增长34.7%,同比增速减少超7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公司医疗器械业务整体收入增速2024年前两季度为84.37%,而今年则降至33.41%。
与之相对的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崛起。前两季度实现收入1.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2.39%。受制于业务体量,该板块对整体业绩贡献依然有限。
二级市场上,该公司股价同样走出大幅波动行情。
比如5月21日,锦波生物报577.50元/股,总市值突破500亿元,年内累计涨幅近180%。
而随后锦波生物整体波动下降,截至10月31日,该公司报251.28元/股,总市值回落至289.1亿元,较高点跌去超200亿元。
股价的波动,本质上是市场对其增长逻辑的再定价。面对核心产品增速放缓和新兴业务尚未能完全挑梁的局面,锦波生物在业务层面的调整与商业化探索,已成为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
商业化拓展“焦虑”
在胶原蛋白这一热门赛道中,锦波生物(832982.BJ)在原料与技术层面具备显著优势,其基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构建的技术护城河尤为深厚。
这一优势产品审批上得到集中体现。4年前,锦波生物的主力产品薇旖美成功获批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该领域首张“械三证”。
“械三证”含金量有多高?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的必要准入凭证。
直到2024年10月,行业另一头部企业巨子生物才官宣获得其首张重组胶原蛋白“械三证”,打破了锦波生物长期以来的独家局面。
然而,与技术领先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锦波生物在整体营收规模、利润表现及品牌声量上,一度长期落后于巨子生物。为何技术占优的锦波生物,在财务表现上却未能同步领先?其商业化路径的选择成为关键影响因素。
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曾公开表示,公司的定位并非医美企业,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本质上是“人体的一种生命材料”。在她看来,医美领域仅是技术验证的入口,公司的长远战场在于需要长期积累和严谨临床的“医疗深水区”。
基于这一战略判断,锦波生物长期将资源聚焦于B端的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发与销售,相对忽视了面向C端消费市场的品牌建设与渠道开拓。
而巨子生物则抓住了消费市场的机遇期,通过绑定头部主播、大规模品牌投放和线下渠道铺设,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消费者认知,成功占领了胶原蛋白护肤与功能性食品的消费心智。
意识到这一点后,锦波生物也开始调整策略。今年以来,该公司明显加速了对C端市场的探索,创始人杨霞亲自出镜,与头部主播合作拍摄品牌宣传片,并将其技术合作品牌“同频”引入直播间,一举登上天猫快消新品牌榜。
尽管“同频”并非锦波生物的自有品牌,但此次尝试获得了该公司从创始人、核心技术到原料层面的全力支持。锦波生物似乎正在尝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叩响C端消费市场的大门。
在坚守医疗主航道的同时,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消费品牌矩阵与渠道网络,将是其规模放量的核心。锦波生物能否在资本期待与产业规律之间找到平衡,走通一条以医疗级标准为基石、同时被消费市场认可的商业化路径,将成为决定其业绩走向的下一个关键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