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李萌发表了主题为“推动智能体垂直场景价值实现催生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演讲。
李萌指出,从大模型迈向智能体(Agent),是AI进一步向生产力转化的必然路径。在真正的大模型时代,大模型与Agent呈现出强关联。未来,或者说当下正逐步发展的方向,是自主规划的智能体与多智能体协同的模式。
李萌认为,工具链和多智能体协作决定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构建以智能体为节点的网络——智联网,这是影响社会连接格局的重要事项。
针对演讲内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会后采访到李萌。他指出,多智能体协同将形成以交互能力为重点的智能体生态。在此背景下,社会连接格局、人类交往方式正走向深刻演变。
NBD:您刚在演讲中提到重要一点,即形成具有交互能力的智能体生态是一件即将发生的大事。对此,请问您能否进一步展开?
李萌:“大事”指的是社会连接方面的大事。原来是互联网,全球约80亿人,才有多少互联网用户?而智能体,华为预测2035年将有9000亿个,且不与上下左右连接则无法完成任务。这个网络得有多大!因此,社会连接格局、人类交往方式正走向深刻演变。
NBD:您在演讲中还提到,未来一个人将拥有多个智能体。请问在更好地搭建自己的智能体方面,可否分享相应建议?
李萌:构建智能体的关键前提是,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对每个场景、每个业务的需求和痛点了解透、理解深,明确哪些方面费时费力费事而需AI(人工智能)赋能,从而有针对性地入手。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是提出需求、评估价值。根据不同场景,精准刻画需求,判断需求价值,明确定位搭建智能体的目的和功能。
二是分析场景、找准痛点。在确定业务场景和需求价值的基础上,定位具体痛点,聚焦问题解决。
三是定制方案、提高价值。方案个性化,才能价值高。比如搭建个性化投资问答助手智能体,方案就需包括对自身风险偏好、止盈止损规则、资金投向定位、资产动态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等维度的重点考量。
四是安全保障、治理托底。要让单智能体和智能体生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能力,特别是业务中涉及客户隐私等数据安全场景,需对应配置更高级别的安全技术和保障系统。
五是多智协同、构建生态。当工作中涉及的场景丰富多样时,多智能体协同将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这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通过系列协议维护和沟通智能体生态,以实现更加顺畅的协同运作。
特别是Agentic AI,即自主规划智能体和多智能体协同,是大势所趋,目前发展已初露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