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10月份新闻发布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日前印发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到,该专项支持的项目立足于推进“软建设”落地见效,建立健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请问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对“十五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何作用?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软建设”的要求?
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现场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回应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构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双碳”制度体系“四梁八柱”。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加快构建“双碳”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李超指出,“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两个目标,这是非常关键的五年,需要合理安排新增用能和碳排放需求,更大力度挖掘置换存量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构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双碳”制度体系“四梁八柱”。
“这其中,为更好发挥投资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央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我们修订发布了《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要求一体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
李超表示,“硬投资”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项目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可以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内容。您所关注的“软建设”,就是要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用改革办法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障碍,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
具体工作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从三个层次推动落实。在行业层面,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因业施策,重点围绕建立健全节能降碳、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规划、政策、标准体系,将全局目标细化分解至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领域,推动有关方面针对性加强项目储备、建设并实施监管。
在地方层面,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发挥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更加注重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制约本地区降碳目标实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在项目层面,指导督促有关项目实施主体,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务实管用的节能降碳技术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相关标准制定修订提供实践支撑。
将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起草“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下一步“十五五”规划编制将开展哪些工作?
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相关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起草“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严格对标对表《建议》精神,科学测算主要指标,论证提出一批可操作、能落地的重大任务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将《建议》提出的方向性要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举措,按程序提请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后,提交明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
二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五年规划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不仅是国家的规划,也是大家的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和中国政府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网络平台已经在醒目位置开设专栏或设置链接窗口,广泛征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20多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建议,截止日期是2025年11月14日的20点,为期两周。
此外,还将邀请有关群团组织、商会协会等,专门征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科研人员、青年、农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面对面听取专家、企业家、高端智库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对《纲要草案》进行咨询论证;认真研究体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等,切实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规划中来。
三是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落实落细《纲要》对相关领域的部署要求。一以贯之抓好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研究编制“十五五”区域战略实施方案。同时,做好省级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通过加强规划衔接落实,形成规划和政策合力,将党中央《建议》有关部署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