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旭强摄
“今年1—8月,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营收704.4亿元,同比增长55.1%,增速排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第一。”
10月30日下午,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集成电路专场活动(以下简称“活动”)现场,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用一组数据,向与会企业家们展示了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成绩。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科技局等20余个市级相关部门、区(市)县,56家集成电路企业、高校及行业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进行面对面交流。
集成电路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也是多数产业强市必须攻克的产业“高峰”。成都组织这场活动,目的是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打通难点、堵点。
刘任远表示,近年来,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从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预计今年内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链规上企业总营收将突破千亿元。
回应诉求完善政策服务生态
“2021年,我们公司作为成都高新区‘岷山行动计划’首批揭榜挂帅的企业,从上海被招引到成都,获得了政府近1亿元的补贴与投资支持。”成都复锦功率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帅坦言,尽管近年来集成电路行业整体面临较大挑战,但公司在成都的有力支持与持续呵护下,顺利度过了前期的研发积累阶段,下一步将力争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订单。
作为有长三角“基因”的企业家,在张帅眼中,成都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端具备优势,但在制造环节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现场多位从业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华虹等龙头企业落户成都,本地企业的发展信心大大增强。大家普遍认为,随着制造短板的补齐,成都已基本形成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能力,有望在全国区域竞争中实现更大突破。
“生态是最能保证长期主义,也是最高效的发展方式。”刘任远表示,成都在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链生态的同时,也正持续完善配套的政策与服务生态,打通从企业、资本、中试平台到应用场景的关键环节。
活动现场,针对企业提出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各职能部门一一回应。
其中,融资对接成为关注焦点。芯进电子提出国资接续股权需求,成都市国资委、成都产业集团等现场回应,将研究解决方案,为企业纾困解难。
此外,场景开放需求同样备受关注。成都森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繁新表示,“我们是做功率半导体芯片及产品设计开发的,应用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发电等领域。而新能源应用场景很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希望成都能够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场景开放力度。”
孟繁新进一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类政企“面对面”交流活动,能让企业诉求快速触达相应职能部门,对促进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尾声阶段,刘任远现场组织政企双方与会人员建立了百余人的微信工作群,将“面对面”沟通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刘任远表示,各位企业家有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都可在群内提出,成都市经信局工作人员将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予以回应、协调解决。
延伸服务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
为进一步强化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服务支撑,成都正致力于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
“作为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我们的存在是帮助集成电路企业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时间,获取资源要素保障。”成都芯火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张昕表示,当集成电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希望成都能对现有集成电路产业普惠政策进行更新升级。
对此,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计划于2026年推出新版集成电路普惠政策,届时补贴比例和补贴上限均将较现行政策有显著提高。
成都也将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政策实践。
“深圳、上海、苏州有好的产业政策,成都都可以学习。对于其他地方没有现行政策可参考的领域,成都也勇于先行先试。”刘任远表示,要努力让成都集成电路企业在同等情形下,享有全国范围内最优的产业支持政策。
为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响应,成都还要求主管部门和区市县,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立即处理,无法立即解决的限时办结。
“接下来为期一周,我们将集中处理企业诉求,分别给出解决方案。”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周限时结办”是成都延伸服务成效的体现。据悉,成都正创新实施“1+7+365”服务机制,将短期活动效应转化为长期服务能力。
“1”指本次线下专场活动,搭建政企面对面交流平台;
“7”是从下周开启的集成电路企业诉求“攻坚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365”则是全年常态化问题闭环处理体系,确保企业诉求天天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推动产业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从一场活动的“面对面”到全年无休的“键对键”,从单个问题的解决到整个产业生态的优化,成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服务新路径,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