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经贸遭遇了一些逆流,当前世界整体开放的形势如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主持撰写的《世界开放报告》将给出答案。作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在2021年首次发布,至今已历时五年。
将于11月5日下午召开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将继续举办《世界开放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届时将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5》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起每年11月在上海同期举办,旨在为国际政商学界共商全球重大议题搭建平台,是中国推动开放合作的国际公共产品。
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廖凡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王雪坤就《世界开放报告2025》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和即将举办的《世界开放报告2025》发布暨国际研讨会进行介绍。
三大部分
廖凡表示,新一年《报告》进一步提升编写的完善性、视角的精准性和洞察的深刻性,全景展示最新的世界开放形势和各国开放进退,旨在进一步凝聚开放共识,推动世界共同开放。
王雪坤介绍道,《世界开放报告2025》共十二章,内容分为三部分:世界开放态势、世界开放热点议题和世界开放成功实践。第一部分聚焦世界开放态势,测度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首次发布1990—2007年世界开放指数数值,全景呈现1990年以来世界开放的总体走势,重点分析2024年以来的世界开放大势,深入探讨全球善治、提升合作开放水平的机制。
第二部分聚焦世界开放热点议题,深入剖析自由贸易同保护主义之间的角力、跨境数据流动对协作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贸易的支持、全球投资便利化发展、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全球产供链价值链、扩大开放助力全球南方工业化进程、全球绿色开放发展新趋势、全球开放合作与经济安全等。
第三部分反映世界开放成功实践,聚焦中国的开放实践,包括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博会与全球共享发展机遇、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全景展现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务实举措和显著成就。
四大亮点
廖凡认为,与去年相比,《世界开放报告2025》有诸多新的亮点与特色。首先,国际影响力更强。他表示,今年《报告》实现两大突破。首次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持撰写专章,引入全球前沿思想;同联合国工发组织团队建立机制性合作,由其协助编写专章,实现了国际知识储备与中国开放见解的优势互补。
其次,《报告》在研究维度与数据基础更加多元、坚实。廖凡介绍道,一方面,团队将开放指数的测度时间序列回溯至1990年,使时间跨度从17年扩展至35年,为分析全球开放态势的长期演变规律提供了更坚实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报告》在保持时效性的同时,首次引入跨国公司视角分析开放实践,使研究维度更加多元立体,显著提升了《报告》的深度与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报告》首次将世界开放指数的起始时间追溯至1990年,对此,廖凡在回答相关提问时表示,35年的时间跨度,意味着必须将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例如,1990年代初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入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等重大事件,都需要我们在指数中予以科学、准确地体现,避免用今天的标准去简单衡量过去。”
第三则是观察议题更加前沿。《报告》以前瞻视野聚焦多项前沿议题,包括数据跨境流动、全球绿色开放发展、全球产供链价值链演进、开放助力全球南方工业化等。《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全球在数据合规流通等领域的实践,也深入分析了金砖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如何通过合作推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并展现了中国通过产能合作与技术共享为全球南方工业化提供的“中国机遇”与清晰路径。
此外,《报告》还特别设立独立专章,与全球治理倡议紧密呼应,深入探讨全球治理与国家开放水平的内在联系。
对于未来的世界开放指数的研制,廖凡表示,将更完善、更立体、更互动,在覆盖更多的样本国家、使该指数更精准刻画世界开放和国家开放的同时,在总体指数下构建更多维度的子指数,例如数字贸易开放度、绿色规则兼容度等,以回应新时代开放面临的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