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呐喊震天、村超人声鼎沸、村晚戏台遍布田间……中国乡村的活力以“村字号”文体活动为载体,成为乡土大地的新“潮流”。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村字号”活动超220万场,覆盖24种类型,农民参与率超七成。“村字号”群众性文体活动成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
带着泥土芬芳的文体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更折射出乡村文化生态的深刻变革。“村字号”活动直接让农民站到了“C位”:村民自发创作饱含历史的村歌、设计拥有民俗元素的乡村文创、担当村戏比赛的评委。每个人在文化参与中找到自我表达的畅快感和自主掌控的价值感。这种基于本土文化的深度参与,重塑了人们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这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正是乡村振兴最为深厚、最可持续的内生力量。
乡村的独特魅力,从来不在模仿城市的模样,而在守住自身的文化底色——那份“就地取材”的乡土劲儿:田间地头成为天然舞台,腊肉米酒化为实惠奖品,侗族大歌、苗绣、凤阳花鼓等非遗元素自然嵌入各类活动。这样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应用中焕发生机,现代活动也因文化的浸润而别具一格。“村字号”成为一座动态的桥梁,连接城市和乡村,融合传统与潮流,展现出文明新形态的精彩篇章。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频共振为乡村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贵州台盘村的“村BA”火出圈,四年来发展成为立体多元的赛事体系;湖南保靖县的“村厨”活动,乡土味的地道美食吸引来八方游客;浙江“村跑”则让农产品销量跟着涨。2024年“村字号”带来经济效益130.9亿元,2025年预计142.8亿元。以文体活动为媒介,将流量转化为体验,最终沉淀为品牌价值,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村字号”的热潮带火了乡村。但,如何才能防止“千村一面”,是“村字号”从一时的“爆火”走向“长红”,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期待更多乡村能把文体活动这张牌打好。这样的“村潮”,应该更壮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