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中国品牌论坛分论坛金融高质量发展报告会在河北雄安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集中展示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凝聚强大合力。
锚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不断增强服务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一级巡视员张显球说,鼓励银行综合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等“技术流”要素,完善特色金融产品。截至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未来将持续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增强金融服务包容性,更好支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助力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景武说,积极利用新技术打通数据孤岛,重构业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以客户为中心、数据为驱动、生态为支撑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邮储银行加强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耿黎说,截至9月末,邮储服务科技型企业超过10万户,普惠贷款中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比超过1/3。未来将持续以专业化服务体系、精细化风控策略、特色化产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好服务“三农”是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徐一丁说,农发行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好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成立以来,累计投放粮油收购贷款超9万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超10万亿斤。未来将坚持深耕服务“三农”主责主业,精准引导金融活水润泽“三农”。
“农行着力增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向乡镇下沉。”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说,截至三季度末,农行县域贷款余额超10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9万亿元。未来将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到乡到村的能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降彩石说,人保财险积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今年前三季度提供相关风险保障1.7万亿元。此外,助微保专属产品为31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1100亿元保险保障。
报告会上,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院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编制的《中国普惠金融报告(2025)》发布。报告认为,加强技术赋能、发展数字金融成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引擎。各金融机构分享的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数字”正是高频词。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军说,中国银行将数字化基因融入普惠金融服务全过程,搭建中银速贷线上产品体系;依托中银E企赢线上撮合平台,助力小微企业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
“保险服务要更加突出便捷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服务体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合规官许崇苗说,中国人寿持续优化线上投保流程;在“快理赔”上下功夫,利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全流程无人工理赔服务,上半年数智化服务赔案占比超过75%,平均理赔时效仅数小时。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蒋曙明介绍,该行绘制科技创新数字化图景,从多个数据维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交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沈涛说,该行持续推进普惠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十四五”以来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新增业务中80%是线上业务……一个个实践案例显示,发展数字金融,将为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提供强大助力。
“强化数字赋能还有利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金融消费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展望“十五五”,我国普惠金融将在政策、市场、科技等多重动力驱动下,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数字生态,构建更加普惠、绿色、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